靳健
【摘要】近年來,不斷有媒體曝光社會中出現的各種虐童事件,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性,不僅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防治虐童行為迫在眉睫。本文針對現行刑法規制虐童行為立法的缺失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暢想是否可以增設虐童罪,以彌補虐童行為立法缺陷的不足,從而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虐童;故意傷害罪;虐待罪
一、案情簡介
2015年4月4日,一組男童被虐打的照片在網上瘋傳,一名男童背部、手臂、腿上布滿了傷痕,經鑒定,挫傷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10%,屬輕傷一級。男童于6歲被其生母的表姐李征琴收養,虐待行為自2014年被校方發現,男童班主任發現男童傷情日漸嚴重,性格也隨之大變,出現畏懼人群等心理行為。李征琴因為教育問題對受害兒童有過多次打罵行為。
2015年4月19日,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檢察院對涉嫌故意傷害罪的李征琴依法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2015年7月,李征琴因涉嫌故意傷害犯罪,由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向浦口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審判結果如下。
(一)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
2015年9月30日,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
(二)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
2015年11月20日,南京浦口虐童案二審宣判,裁定駁回被告人李征琴上訴,維持原判。
二、分歧意見與焦點問題的歸納
(一)虐童行為是傷害罪還是虐待罪?(二)虐童行為是否應該入刑?(三)不批捕是否代表不追究刑事責任?
三、法理分析
(一)虐童行為是傷害罪還是虐待罪?
虐待罪與故意傷害罪二者最大的區別主要是主觀故意的不同,虐待罪主觀上是出于造成被虐待人身體和心靈的痛苦,其范圍應大于故意傷害罪,它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主觀上僅基于給被害人造成痛苦,客觀上虐童行為沒有造成兒童輕傷以上后果,這種情況下由于造成了兒童身體和心理的痛苦,并可能導致兒童的心理問題,則宜以虐待罪處罰。
南京虐童案的定罪,筆者認為應當以虐待罪定罪處罰更具科學合理。
(二)虐童行為是否應該入刑?
中國的《刑法》中沒有獨立的虐待兒童罪的罪名。而“虐待罪”指虐待家庭成員,“故意傷害罪”則需受害人傷勢達到輕傷以上結果。
在南京虐童案爆發之前,對虐童事件的處理是參照刑法的其他罪名予以處理,本案中,其損傷已構成輕傷一級的標準,已構成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故意傷害入罪標準是“輕傷以上”,但在司法實踐中的虐童行為,卻往往難以達到“輕傷以上”的標準。懲罰虐待兒童的行為,只有在刑法上明確規定這樣的行為不允許,觸犯法律將得到嚴厲制裁,才能達到震懾犯罪分子的作用,真正達到保護兒童的目的。
(三)不批捕是否代表不追究刑事責任?
不批捕不代表不追究刑事責任,不代表不追究養母的刑事責任。是否逮捕只是程序措施的適用問題,與最后的量刑沒有必然聯系。對嫌疑人批準逮捕通常需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二是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三是若不逮捕會存在妨礙訴訟的現實危險。就本案而言,“不逮捕”的決定是合法的。法律規定,只有嚴重犯罪,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屬于無條件的逮捕范圍。
李征琴歸案后,深刻地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認罪態度端正,真誠悔罪。同時,李征琴有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工作,無任何前科劣跡,表現一貫良好;經評估,對其采取取保候審的方式也不會對被害人再次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打擊報復,因此,具備取保候審的條件。
四、研究啟示
(一)虐待罪中規制虐童行為的缺失
1.虐待罪的主體范圍過于狹窄
目前虐待罪在刑法中的規定主要是家庭成員之間,而且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員,相互之間需存在一定親屬關系或者扶養關系。而現實生活中,虐童行為的發生不僅僅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所以應將虐待罪的主體范圍擴大到具有緊密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成員之間。才能最大化的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
2.虐待罪的告訴形式不利于兒童合法權益的保護
虐待罪在刑法中的告訴形式是自訴形式,需要被害人向司法機關告訴司法機關才能予以處理。這種告訴模式不利于兒童利益的保護。兒童由于自身的弱勢特征,當其利益遭受侵害時無法及時有效的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因此需要擴大虐待罪的訴訟形式,讓司法機關主動介入,才能及早發現并制止施虐者的虐童行為。
(二)故意傷害罪中規制虐童行為的缺失
張明楷教授著作的《刑法學》中,對故意傷害罪的理解僅限于狹義的故意傷害罪,即行為人在對傷害結果具有認識和希望或者放任的意識下非法的損害他人生理機能健全,導致被害人輕傷以上結果的行為。其侵犯的客體為他人健全的生理機能。而虐童行為的傷害不僅包括兒童的生理機能的完整性,同時還侵害了兒童的精神世界。
在故意傷害罪的定罪標準中規定,只有身體損害達到“輕傷以上”程度才構成犯罪,但實踐中虐童行為案件存在大量的輕微傷的現象,若類似此行為造成的結果達不到輕傷以上的歸罪標準,則施虐者的行為就不評價為故意傷害罪,則很容易使施虐者逃避刑法的制裁,而使其行徑得不到法律的制止,兒童的利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三)增設虐童罪的設想
1.增設虐童罪的必要性
增設虐童罪其目的是通過虐童罪預防和規制非家庭成員虐待兒童行為的情形。預防和減少虐童行為。“虐童人刑勢在必行,在習慣了兒童是大人手里‘橡皮泥的社會里增設虐童罪更需家長轉變觀念”。
增設虐童罪也是和國際法治接軌的體現。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針對虐童行為的法律規制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機制已經較為完善。
2.虐童罪的告訴形式
筆者建議,虐童罪的訴訟模式應采取以自訴形式為主,公訴形式為輔的模式。虐童行為的爆發更多的是發生于家庭成員之間,在保證家庭穩固的情況下,兒童未及時找到有效途徑或方式行使自訴權利予以自救時,此時需要司法機關可以主動介入予以指導或幫助,從而及時遏制施虐者的行徑,最大化的保護兒童的利益免受進一步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