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美美
摘 要:大學校園里的“槍手”代考行為大致可以分為招募、面談、報名、考試幾個階段,現在這種嚴重的違紀行為已經蔓延到名目繁多的各種考試,破壞了考試制度的嚴肅性和公正性。本文擬從理性選擇、社會交換、失范理論的角度出發,對該現象的原因進行深層探討。
關鍵詞:槍手;理性選擇;社會交換;失范
一、緒論
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將替人代考者形象地稱為“槍手”。每接近名目繁多的各種考試期間,高校里面,大街小巷,網絡論壇,關于“槍手”的廣告隨處可見。最傳統的替考方式是“槍手”代替考生進人現場直接答卷,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忌趫竺笆孪嚷撓岛谩皹屖帧保缓蟆皹屖帧背钟∮凶约赫掌募偕矸葑C和考生的真實姓名、個人資料到現場報名,當考試時“槍手”就可以明目張膽地進人考場替考生考試。隨著“槍手”求增多,“槍手”行情年年看漲?,F在手機已成為他們最好的作弊工具, 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槍手”的危險性,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通過“手機短信”傳遞答案,交了錢的考生帶手機進人考場,在考試中自己抄寫“手機短信”上的答案。目前,“槍手”代考現象已經在各種考試中愈演愈烈。
二、“槍手”代考的交易過程
成功的“槍手”代考行為并非一手交錢一手交成績那么簡單,其間也有許多復雜的環節。一個有組織有預謀的“槍手”交易從考試前三四個月便開始醞釀,大致可以分為招募、面談、報名、考試幾個階段。首先,考試前夕,考生會在學校張貼廣告招募“槍手”,通常情況下都是明碼實價,而且毫不回避地寫上聯系方式。在各高校的樓道、水房、公寓門口等“黃金地段”,“尋槍”廣告隨處可見,如“本人因考試需要,欲覓一位法律碩士英語家教。英語專業三年級者優先, 待遇從優,有意者請聯系。通過QQ、短消息發送的“尋槍”活動也此起彼伏。網絡更是“槍手”活動的自由市場,“萬元起價急聘學位論文寫手”、“專業英語槍手為你解憂”字樣的招攬和推銷廣告比比皆是??忌蠖嘁蟆皹屖帧本哂醒芯可鷮W歷,本科生頂多替人考考英語四級之類的邊角料,市場并不大,是研究生才是主力軍。如果雙方進行電話聯系并達成了初步意向,就會約定時間、地點見面詳談。面談中,考生會當場驗看證明“槍手”文化水平和考試能力的學位證書、學歷證明及相應的考試等級證書,然后就會向“槍手”交待考試內容以及希望達到的分數,同時“槍手”也會提出期望的薪酬。目前“槍手”行業已經根據代考考試的難易程度和“風險系數”制定了相應的收費標準,代考報酬分為不同的等級。
大學校園一直被視為一塊凈土,但是在少數人的操縱下,神圣的象牙塔中就這樣進行著令人難以啟齒的黑市交易?,F在這種“槍手”代考現象已經蔓延到成人高考、TOFEL、GRE 以及一些水平職稱等名目繁多的各種考試?!皹屖帧鄙婕暗目荚嚪秶絹碓綇V,是什么原因導致該現象如此泛濫呢?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理論的角度對該現象的原因進行深層探討。
三、“槍手”代考的原因探討
以下筆者將從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社會交換和失范理論的分析視角出發,對“槍手”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以加深人們對該現象的認識。
(一)行動的理性選擇
科爾曼提出了著名的理性選擇理論,他認為對于行動者而言,不同的行動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動者的行動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行動者依據這一原則在不同的行動或事物之間進行有目的的選擇。有理性的行動者將選擇那種使他能獲得最大效益、卻只讓他投入最少成本的行動,這種作為經濟交易的社會互動概念便是科爾曼理論的核心。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理性行為不僅僅是追求經濟效益,而且還包括社會的、文化的、情感的、政治的等等目的。理性行動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動,這些行動需要理性地考慮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
考生的目的是順利通過考試,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投入時間、精力復習的備考行動,也可以選擇雇傭“槍手”代考的作弊行動,有理性的考生將依據最大限度獲取效益的原則在兩種行動之間進行選擇。一些考生之所以選擇“槍手+代考”,也是他們在權衡成本和收益后認為預期收益大于成本而做出的“理性”選擇。一般來說,考生的收益就是不需要挑燈苦讀,輕而易舉地通過考試,并可能由于獲取的證書實現職業期望,地位升遷,因此成功代考行為的收益巨大。但是,這種行為的成本卻比較復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雇傭槍手而花費的直接成本,如制作假身份證、假準考證和支付給“槍手”的經濟報酬等;二是請“槍手”代考的機會成本,即用于請“槍手”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等資源用于正常的復習、考試所帶來的收益;三是“槍手”代考被發現后的懲罰成本,如取消考試成績或開除學籍等處分,及給被代考者的名譽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只要發生“槍手”代考行為其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都是不可改變的既定量,只有懲罰成本是個未知的變量,因此懲罰成本是決定被代考者是否雇傭槍手的關鍵因素。
如果代考行為沒有被查獲,懲罰成本就是零;如果被監考人員發現,懲罰成本就是相應的處罰。所以被查獲的可能性大小和懲罰成本大小才是是否雇傭槍手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從實際情況看,目前的“槍手”代考,一般都采取把所有證件上的照片全換成“槍手”照片的辦法,考生精心炮制的假證件給報名審查和以后的監考及檢查帶來很大困難。甚至由于錯綜復雜的人情網,懲治相關責任人措施的不力出現了串通監考老師伙同作弊的現象。同時一些學校也存在著考試監考不嚴的不良風氣,因此導致槍手代考屢屢得手,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代考被緝獲率相對較低,風險相對較小,而一旦成功收益巨大,在利弊權衡下,“槍手”代考成為理性選擇。
(二)可行的社會交換
布勞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交往理論,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交換關系。這種社會交換之所以發生,原因就在于在一般情況下,行動者并不能控制能滿足自己利益的所有資本,許多資本是由其他人控制著。同樣,行動者也控制著其他人所需要的某些資本。①因此,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行動者就可以相互交換資本, 以此來滿足雙方的利益。考生雇用“槍手”代考就是一種可行的社會交換。考生與“槍手”兩個行動者,雙方由于利益驅動各有所需,相互交換所控制的資本,并得到相應的報酬。考生往往不具備通過考試的文化資本,但通過雇用“槍手”,支付給“槍手”一定的經濟資本,從而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證書或文憑證明。“槍手”支付自己所掌握的文化資本,幫助考生通過考試從而得到一定的經濟報酬。“槍手”之所以有市場, 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只要花一些錢就可以很輕松地獲得所需的文憑證書,得到社會的認可。而“槍手”大量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可觀的經濟收人。
仔細考察部分雇用“槍手”代考行為,可以發現,他們的動機是彌補與受教育交換中的利益失衡。那么,為什么他們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從對交換關系的投人來看,他們為接受教育付出了三種成本。首先是金錢,無論是得到何種受教育的機會,要參加何種考試,都要付出高昂的學費;其次是時間,大部分需要參加各種考試學習的人都是年輕人,這段時間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體力腦力最為充沛的黃金時期。還有就是作為隱形成本的知識基礎。學到的知識是否能學有所用,去學其他的東西是否更適合自己。正因為考生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很自然他們也希望得到相應的回報。
(三)不顧手段的失范
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默頓認為,社會為其成員規定了受文化肯定的目標,但是社會在結構的安排上卻沒有為所有的人提供社會肯定的手段去實現這些目標,因此社會上出現了多種提高社會地位的途徑,其中就包括一些社會不認可的手段和途徑,一部分人會使用不受社會制度肯定的手段去完成社會文化肯定的目標,從而導致社會成員為利益而置手段不顧的失范行為的出現。失范的根源在于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功能失調造成了文化目標和制度手段之間的失衡狀態,人們在具體行動中無法使兩種結構所規定的目標和手段互相協調,從而產生各種偏差行為。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而知識的外在表現是形形色色的證書和文憑,這樣社會為學生規定了受文化價值觀肯定的目標,即掌握過硬的文化本領,獲得證明其能力的證書和文憑。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內化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制度性手段,即努力學習憑借個人實力通過考試,這樣就導致了文化目標與制度手段之間的張力結構,一些不具備通過考試能力的學生就會運用社會不認可的“槍手”代考這一手段和途徑來達到獲得文憑的目標。出現這一失范行為的原因相當復雜,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部分學生的個人因素。當今社會,等價交換原則已經從經濟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社會流行的“經商熱”、“打工熱”、一切向錢看等浮躁心理,使大學生價值觀趨于功利化。一部分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傾斜,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大學校園學風近年有明顯下滑的趨勢,大學生厭學、逃學成風。近年來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急劇擴大,一部分沒有達到相應教育水平的學生被錄取,入學后確實學習困難,考試難以通過。同時在求職過程中,社會存在著對于學歷、文憑的過分崇拜,唯分數論的社會評價體系仍然在束縛著人們的思維,學校仍然傾向分數第一。于是這部分在學習中沒有辛勤付出的學生,將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用于考試中,企圖以請“槍手”代考而不是通過勤奮努力而僥幸獲取個人“成功”,導致了為利益而置手段不顧的失范行為。
四、結論
大學作為高等學府,是嚴肅的學術圣地,而現在卻有一個或明或暗的“槍手”市場在侵蝕校園純凈的環境,破壞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這種嚴重的違紀行為破壞了考試制度的嚴肅性和公正性,是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一種公然挑釁??荚囎鳛橐环N優勝劣汰、選拔人才的方式,絕對不能容忍有弄虛作假的現象出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公眾應遵循起碼的道德準則,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公平,競爭也才有積極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正視“槍手”現象,進而找到其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制止這一現象的蔓延。
[注釋]
①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56頁
[參考文獻]
[1]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鄧方譯[M].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7.
[2]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等譯[M].華夏出版社,1988.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葛志強等譯[M].華夏出版社,2000.
[5]莫林·T·哈里楠.教育社會學手冊.傅松濤等譯[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6]劉精明.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教育[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8.
[7]鄧和平.教育社會學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8]錢民輝.多元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關系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8.
[9]錢民輝.教育社會學:現代性的思考與建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愛彌爾·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李康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人民政府,上海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