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媛媛
生態文明建設是塑造美麗中國的迫切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在十九大報告中單獨成篇,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達到新的水平。“中國‘強起來,體現在以綠色引領發展。過去五年,我國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這一理念必將對未來中國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城市?
一、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實施強制性淘汰制度,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的價格和財稅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和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健全法律法規,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綠色發展
報告指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同時提到要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和環保紅線的劃定,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環境制度。這是我黨我國多年以來不斷積累經驗和教訓,對環境保護工作要求的又一次提升,將對環保工作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產生重大的推動。以節約資源和污染物控制排放的新型的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將會進一步形成。環保產業將會成為新興的支柱型產業,支撐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采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峽庫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特別要保護好飲用水源。綜合治理大中城市環境,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重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
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海岸帶的生態保護與管理,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侵害。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于2016年12月23日修訂發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解釋》的修訂,是自1997年刑法施行以來,最高司法機關就環境污染犯罪第三次出臺專門司法解釋,且距離2013年《解釋》的公布僅三年半左右的時間,充分體現了司法機關對懲治環境污染犯罪的重視,進一步加大對環境污染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清新福建
福建是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全優的省份,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文明建設起步早、力度大。十幾年來,福建堅持把一脈相承的生態文明理念作為根本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清新福建”成為一張最亮麗的名片。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令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流連忘返。“清新福建”不僅成為一張最亮麗的名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金磚會議在作為中國著名旅游城市,被譽為海上花園廈門舉行,而廈門作為本次金磚峰會的東道主,習近平主席是這樣想全球嘉賓隆重推薦廈門,“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世界的目光更加聚焦廈門,放眼福建。
活動籌備小組向媒體透露,在本屆活動的籌備工作中,室內空氣凈化與治理首次被納入了保障體系之中。在整個保障體系中,空氣凈化與安保獲得了同樣高的重視程度。提出了“把金磚峰會期間釋放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回來”的口號,如同凈屋環保為金磚場館實施的空氣凈化一樣,同樣是歷屆金磚峰會籌備、舉行過程中首次提出來的。碳中和項目的啟動,不僅貫徹了我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同時也踐行了金磚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是中國政府落實《巴黎協定》的務實行動,也向世界傳遞低碳、環保辦會的積極信號,并折射出東道主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努力。
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要達成三個目標:指揮棒“綠”起來;市場機制“活”起來;老百姓腰包“鼓”起來。所謂指揮棒“綠”起來,是要將生態管理的效果記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讓市場機制“活”起來指的則是發展綠色金融,充分調動市場機制和手段,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積極作用。此外,還要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的投入,正面激勵生態保護。同時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打造高顏值“美麗鄉村”
在大濟鎮烏石村的烏石水庫南側, 后黃村,白沙坪盤村,崇福村,秀嶼南日鎮港南村, 等等,更為我市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再添一片鄉村綠色。初步扮靚了“村在綠中、綠在景中”的鄉村,打造了一批高顏值“美麗鄉村”。
城在林中,水中有城,如今,莆田市區越來越美麗了,處處是綠成蔭、水成景。加快莆田城市綠化的建設,同時也有利于將莆田的旅游業拓寬一個新方向,將莆田打造成一個休閑魅力的園林旅游城市。
今年初以來,莆田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專項行動,大力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制定木蘭溪流域生態補償辦法,將補償資金籌措與財力、保護責任、受益程度等掛鉤,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和促進上游地區流域保護。
同時,深入實施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湄洲島5A旅游景區等試點創建,積極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提升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出構建LNG冷能梯級利用等5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冰雪特色小鎮。牽頭編制《莆田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產業規劃》,推動餐廚垃圾處置場、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及飛灰填埋場等項目開工建設。按“一品一策、一策一業、一業一龍頭”工作思路,積極培育各類示范試點,完成仙游縣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完善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在仙游縣和城廂區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目前,仙游已制定實施方案,籌集贖買資金442萬元。
(三)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
合理宣傳農村圣愛環境保護法是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污染的治理難度比城市更大,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對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沒有形成充分的認識,對某些方面甚至是一無所知,大多數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固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就更不會真正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實質性危害。
所以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法的宣傳。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諸如廣播、電視、網絡、報紙、宣傳冊等方式不斷深入到農村地區,進行環境保護法的宣傳,使農民群眾首先知道保護環境這一基本國策,進而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肩負著的環境保護法律責任,明確必要性,同時認識到任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僅僅是不文明的行為,更可能是違法犯罪行為。
從學校教育抓起,可以通過宣傳欄,發傳單,開講座,通過網路宣傳,讓大家潛意識中去注重保護環境,講文明。
生態工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每個公民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為生態文明建設盡一點綿薄之力。
誠如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的,也不是刻在銅表上的,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只有法律銘刻在十億多的農民的心里,只有環境得到了優化,我們的法治國家才算真正建立起來。
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而且阻礙了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環境的治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地調整工作路線,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有了生態文明、宜居城市才有美麗中國,隨著未來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宜居的任務將更加艱巨,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開發建設的全過程,著力構建“人、城、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宜居城市,這也為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促進生態文明、美麗城市的建設再上新臺階。
(作者單位: 中共莆田市秀嶼區委黨校,福建 莆田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