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目的 總結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診斷效果。
方法 該研究以冠心病患者60例設一組對比試驗,分別展開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檢測診斷,并統計處理檢測結果。結果 由動態心電圖檢測房性、室性、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上速等心率失常發生率與心肌缺血陽性發生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冠心病的診斷中,由動態心電圖獲得的診斷結果,明顯優于常規心電圖,可為臨床后續治療工作開展提供重要依據,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冠心??;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2
冠心病屬于我國臨床一組常見心臟病類型,隨著患者年齡增高,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尤其在我國近年來老齡化進程加快中表現突出[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設一組對比試驗,總結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診斷效果,旨在為冠心病的早期診斷方案制定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以2014年4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設一組對比試驗,本組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心臟病學會(ISHR)于1997年聯合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2];其中男女比率33/27(例),年齡40~75歲,平均(57.13±5.62)歲;病程1個月~10年,平均病程(2.51±0.7)年;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高血壓者16例,合并高脂血癥者34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均行動態心電圖檢查,選擇機型TLC4000型,12導聯24 h動態心電圖,持續24 h監測患者心電表現,并依據監測儀實現信息處理、回放、校正,以此為基礎對患者該時段生活認知、疾病癥狀表現予以綜合性分析診斷;完成動態心電圖期間,選擇某一時間點予以患者常規心電圖檢查,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檢查環境,指導其心態平和,待患者處于平臥位,并全身放松后,采用12導聯(Vurdick ECG-1350P型)行連續性掃描,調整相應的參數,即增益10 mm/mv,紙塑25 mm/s,保證掃描記錄基線無干擾、平穩、圖像清晰。
1.3 觀察指標
心肌缺血診斷標準:常規心電圖需符合如下要求,即同一導聯T波<同一導聯R波(1/10),且ST段呈明顯下移趨勢,超過0.05 MV;動態心電圖需符合如下標準,即①ST段可見明顯水平下移,水平超過0.10 MV。②ST段下移時間超過60 s。③連續出現超過2次ST段下移,且時間均超過60 s;
心律失常診斷標準:監測患者心率強度、時間及臨床癥狀表現,由此為基礎予以診斷檢測,對其結果予以準確記錄,以此評估患者心律失常類型與癥狀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經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由動態心電圖檢測房性、室性、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發生率與心肌缺血陽性發生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現階段針對冠心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冠狀動脈CTA檢查、冠狀動脈造影等完成,但此類檢查對于設施條件具有一定要求,基層醫院由于條件限制,無法為患者提供此類檢查需求,加上此二者檢查屬于創傷性檢查手段,因此在自身體質較弱的老年患者中接受度不高[3]。故,在此背景下,急需尋找一種更易被臨床接受的檢查手段。
心電圖在臨床疾病的檢查中,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潔、無創傷等諸多優勢,這為冠心病的初診提供了契機。動態心電圖屬于近年來臨床突破性檢查手段,通過24 h監測化妝呢還ST段變化情況,實時動態了解患者ST段移位情況,監測患者日常有無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病變程度等表現。其突出在無癥狀的、缺乏特異性的心肌缺血中,由于此病型發作時間短,因此多未達到心絞痛閾強度,因此僅靠常規心電圖監測,難以及時捕捉到心絞痛期間有效的ST-T變化。在劉莉[4]的研究報道中之處,對于無癥狀心肌缺血,非動態心電圖檢查,超過80%患者無法檢出。動態心電圖可實現全天候監測,這對于心絞痛發作過程中是否存在缺血性征象提供了有力保障。不僅如此,動態心電圖還可觀察到ST-T形態、持續時間、程度、頻率等諸多變化,以此背景結合患者日常生活表現,評估其心絞痛發作程度與類型,以此為臨床治療導向提供依據。從本文研究可見,動態心電圖組在心肌缺血陽性率表達中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組,提示動態心電圖的介入有助于早起發現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
心律失常多由冠狀動脈狹窄、阻塞所致,同時期病變血管數量、程度的加重,其發生率也會日益嚴重。在既往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冠心病患者中存在多種心律失常,其中又以傳導阻滯最為典型。由動態心電圖檢查,可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提供更準確、客觀表達,如心律失常時間、次數、程度等。因此在與常規心電圖的對比中,動態心電圖的應用更利于患者心律失常的表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所選病例年齡均偏大,平均年齡(57.13±5.62)歲,加上患者除去冠心病外,多存在程度不一的基礎疾病,更易出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且其程度較之無基礎疾病者更嚴重。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在心律失常的檢查中,動態心電圖組各個類型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優于常規心電圖組。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得出,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中表現更優。這與馬薈[5]的研究報道呈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的診斷中,由動態心電圖獲得的診斷結果,明顯優于常規心電圖,可為臨床后續治療工作開展提供重要依據,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雪梅.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7):
85-87.
[2] 時 莉,郭 玫.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17,36(6):
187-189.
[3] 楊 勤.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7):97-99.
[4] 劉 莉.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對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診斷[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7):54-55.
[5] 馬 薈.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16):117-11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