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繼
摘要:新課改理念就像溫暖的春風,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我們的學生是有生命的人,他們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在教育中獲取生長和發展的力量,獲得展開生命過程的“燃料”,那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具有思想、活力和發展。問題引導教學模式是我校新的市級教育科研課題,改變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給課堂注入了新的動能,試驗中效果良好。本文我結合科研和教學實際,對“問題引導”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策略作以簡單論述。
關鍵詞:問題引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問題引導”教學法就是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方法。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每個歷史事件都是一個極具教訓、借鑒意義的“故事”。在歷史教學中借助問題有助于有效解決一些規律性理論性的知識點。問題引導的外在表現就是提問,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診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反饋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具體策略如下:
一、用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引領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歷史
疑問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我們的問題要具有激發興趣的功能。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于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欲。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用問題呈現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歷史
每個問題就是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知識點的具體呈現,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具體來說是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三、用問題強化探究行為,引領學生規范有效學習歷史
學生不同于成人,他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是幼稚的,漫無目的,因此是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因為有效的問題是探究的起點與動力。有效的問題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形成質疑的氛圍,學生就會像魚兒尋找食物一樣去求知。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共同探討并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這樣,就能有效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歷史問題的來源是廣泛的、多元的。教師應該具有開放的眼光,綜合來自學生的、生活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使提問和學生個人的問題發生共鳴,問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探究和挖掘思維過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繼續拓展的思維結果,既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習慣,又讓學生享受到自我創造的愉悅,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講授“唐朝盛世經濟的繁榮”一課時,學生先熟悉課文,再帶領學生“乘著時間的隧道回到唐朝”,學生分組,每組學生假設自己是唐朝的皇帝、農民、商人,經討論豐富人物內容后,進行角色扮演,有學生說:“朕是唐朝的皇帝,身上穿著考究的絲綢衣服,經常在大堂之上接待來自邊疆各族和世界各國的名士……有學生說:“我是唐朝的農民,用曲轅犁耕地,用筒車灌溉莊稼,農田里的收成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合作,體驗不同角色,探究唐朝經濟發展的特點及表現,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引發學生的探究行為,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發現者”。
四、用問題結合社會熱點,引領學生靈活親切地學習歷史
也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臺灣問題等,針對臺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臺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臺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臺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臺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斗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五、用問題品評閃光之處,引領學生自信滿滿學習歷史
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做出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要不拘一格,并根據問題的難以程度及學生現狀注重激勵,要肯定學生的努力與潛力。當學生自信地回答正確時,說明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挺簡單,加以肯定,可用"正確"、"不錯"等評價語言,不要做過多表揚。當學生不自信、猶豫回答正確時,應給于積極肯定,可用"完全正確"、"非常準確"、"很好""太棒了"等評語,使得他以后更有積極性回答問題。當學生自信地回答錯誤,首先對學生積極思考做出肯定,引導他得出正確的結論。或者可以叫另一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使得他受到挑戰,會更努力。當學生不自信回答錯誤,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即使多次啟而不發,也可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任何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因為我們強化的是學生的參與與努力。
綜上所述,每一位歷史教師在探索問題引導式教學之路中,應遵循新課標所強調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構建歷史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想學習,樂學習,最終得到持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會.關于教學觀的一點思考[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4-85.
[2]蔡梓權.采用問題教學法實施新課程教學[J].人民教育,2012.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