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菊
摘要:皮影戲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民間一種優秀的傳統藝術,它集故事性、娛樂性和表演性為一體,具有深厚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更易被幼兒園的孩子們接受和喜愛。在皮影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欣賞故事、講故事、仿編和續編故事,充分激發了他們對語言活動的興趣,讓他們在不斷說、講、演的過程中,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本文將結合我在實際語言教學過程中的總結和分析,來簡單闡述皮影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的運用。
關鍵詞:皮影;制作;表演;幼兒園;語言活動
皮影中的現場交流、互動表演等形式,更是普通的動畫片所不具備的,但遺憾的是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正在遠離孩子們的生活,正被人們所遺忘。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向孩子們傳承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讓孩子們在參與皮影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豐富幼兒園的語言活動內容,而且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和關注。
一、感知皮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1.皮影戲簡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皮影是我國出現得最早的戲曲劇種影戲活動之一,戲中“影人”是根據劇中角色和襯景的設計,用驢皮或牛皮、羊皮經刮制、描樣、雕鏤、著色、燙平、上油、訂綴而成。人物臉譜和服飾造型生動形象,或純樸粗獷,或細膩浪漫,或夸張幽默。再加上流暢的雕鏤,艷麗的著色,達到了通體透剔、四肢靈活的藝術效果。“影人” 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對皮影的認識
說句實話,最初我對皮影的認識知之甚少,只是覺得心里很喜歡,腦子中也會不時浮現出兒時癡迷觀看的情景。經查閱資料,我才知道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咱們的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我們的祖輩仙人們度過了多少快樂時光。
為了讓孩子更好感受皮影的魅力,掌握皮影的基本知識,豐富對皮影的認識。首先我采用“什么是皮影?”的談話方式讓幼兒認識皮影;然后與家長取得聯系,家園同步通過網絡、電視等讓幼兒接觸皮影;再用“你知道的皮影人物有哪些?”,讓皮影人物走進孩子們的生活,萌發他們制作皮影的沖動,觀看皮影表演的欲望。
二、嘗試皮影制作,提供語言活動的道具
由于皮影的真正制作程序比較復雜,所使用的工具也比較多,因此我們首先通過視頻讓幼兒了解皮影的制作過程;再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教師用彩色卡紙畫圖、裁紙刀鏤空的方式制作平面不活動的簡單皮影;然后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思考如何讓皮影靈活活動,進而大家一起畫喜歡的圖片、涂色、剪下各部位、過塑,再用針線或螺絲固定;最后拴上操作棍就可以進行皮影表演了。幕布的制作我們則利用薄白布裁剪、縫制成長方形,把PU直管穿進白布四周,再用彎管、多孔接頭、短直管組裝成框架,這樣制作成的幕布不僅方便表演而且利于移動、保管。燈光我們就用生活中常見的手電筒、手機、臺燈、窗戶的自然光等代替,這樣燈光照在幕布后面,清晰的皮影人物形象就出現了,而孩子們則可以隨手拿起自己喜歡的皮影邊講邊表演了。
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我們還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在提高家長認識的同時,主動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了讓家長對我們的活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為了鞏固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我們引導家長和孩子進一步一起制作、表演皮影。整個活動家長們都積極參與,這樣不僅孩子們興趣高,也讓家長們重溫了童年的美好回憶,更使我們的皮影表演更上一個臺階。
三、創設皮影藝術環境,豐富幼兒的語言話題
班級環境是班級文化的重要體現,良好的班級環境創設有利于豐富孩子們語言交流的話題,有利于活動主題的順利開展,更有利于每個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為了使皮影藝術與班級文化相結合,我們就在主題墻上用粘貼泡沫來插放孩子們制作好的皮影,這樣不僅利于孩子們分享交流還便于取放,因此孩子們給它取了一個溫馨好聽的名字“皮影的家”,于是咱們班的主題墻成了活動室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另外,為了盡情分享孩子們帶來的皮影,我們就把它固定在紙盒、泡沫、牛奶盒上,放在孩子們便于觀看的窗臺、柜臺上,這樣大家就可以自由討論、分享交流了。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而區角是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的主要游戲之一,同時又是他們獲取經驗的直接場所,因此我們充分發揮區角的作用,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表演的能力。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繪畫的皮影人物特別感興趣,也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于是我就把孩子們根據故事制作的皮影人物分盒裝箱,使每一個盒子都有不同的故事,還請孩子們共同參與給每個盒子畫了漂亮的封面畫,這樣我們精美的皮影故事盒就做成了,放在閱讀區中成了孩子們樂讀、易懂、開心的閱讀材料。其次,我們還利用手工區,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自由構思、不斷嘗試制作更多自己喜歡的皮影。另外,我們還利用表演區滿足孩子們的表演欲望,在這里投放相關的皮影道具和皮影,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由組合、自由表演。因此每到區角活動的時候幼兒或制作或觀看、或唱或跳、或表演或打燈,大家自由組合、分工明確、合作表演所學故事或自編自演皮影戲,看著生動的表演、聽著有趣的自編臺詞,逗得場下的小觀眾時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而教師則以一個引導者、參與者、支持者的身份適時參與其中,在隨機指導的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四、傳承民間文化,拓展語言活動內容
在以往的語言活動中,更多的是孩子憑空記憶、講述故事,而在教師提供的討論話題中,孩子們也不能充分打開思維、大膽想象和講述。但隨著皮影活動的不斷開展,許多可愛的“小皮影”誕生了,看有栩栩如生的唐僧四徒弟、有憨態可掬的熊大熊二、有形象逼真的海綿寶寶、有聰明勇敢的葫蘆娃,還有俏皮可愛的喜羊羊家族,手拿它走到幕布后燈光一照、張口一說,孩子們就是“小小表演家”,別提他們有多開心、多快樂!這些都是孩子們熟悉、喜愛的動畫人物,看到它,孩子們的思維瞬間活躍了,話題一下打開了。
總之,在組織開展皮影的活動中,我們始終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注重創設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們有話說、想說、敢說、會說,這樣不僅讓孩子們愛上了皮影,還學會了自己表演、兩人合作表演、多人互動表演。在不斷的嘗試和表演中,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增進了家園間的互動合作,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孩子們對皮影的認識,打開了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之門,同時也為幼兒園的教學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通道,提高了幼兒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佘志超 《細說中國民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2]吳良忠 《中國皮影》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