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琴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科學信息的發展,“互聯網+”的影響已然無處不在。它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鏈接一切的特征,把世界聯系成一個整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態,符合新時代創新發展的主題。截至2015年12月,我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占我國青少年人口的85.3%[1]。青年學生作為新時代使用互聯網的引領者,對新事物的出現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盎ヂ摼W+”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影響不容小覷。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分析問題既要看到其積極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極方面。“互聯網+”既給青年學生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因此,我們要深入探究“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互聯網+”給大學生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圍狹小,內容和模式落后,“互聯網+”能有些地克服這些缺陷?!盎ヂ摼W+”具有融合性、創新性、時代性與國際化優點,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跨越時空,融合他國的教育元素來實現自我變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把教育與其他行業連接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滿足其需要。“互聯網+”能給學生呈現栩栩如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真實的教學內容??梢姡c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互聯網+”不僅與時俱進,更能引起大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因此,“互聯網+”的發展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選渠道。
“互聯網+”具備傳統教育所具備的優勢,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這些優勢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新環境,提供新方法,開辟新路徑。
其一,轉變了唯教育者獨尊的狀況。“互聯網+”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以受教育者為主體,以施教者為客體,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師生間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關系,轉變了過去以教育者為主體的權威式教學模式。
其二,突破了封閉式教育方式。“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建了新的平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互聯網能與教師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并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素養。
其三,轉變了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盎ヂ摼W+”使教育者的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內容更加新穎;使受教育者的學習渠道更趨多元,學習內容更加直觀與生動,學習過程更具吸引力;拉近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間的距離,教育者能獲取更多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況,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其四,跨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場所一直是固定的,配備專門的教育人員與教育設施。這種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導致了教育的固化發展。然而,“互聯網+”能自由地選擇上課場所、時間、設備等,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全民化交互式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互聯網+”承載的信息廣而新,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使他們喪失判斷力。部分平臺為了商業利益,傳播一些不健康的教育內容,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根本目標,而大學生正是“四有”新人的主要培養對象?!盎ヂ摼W+”承載的信息直接影響學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言行舉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首先,互聯網虛擬世界使一些學生癡迷而茫然若失。大學生涉世未深,認識能力處在感性階段,無法辨別真假世界。其次,“互聯網+”環境中,人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個無核心平臺中,有的人受利益的驅使,傳銷一些庸俗的文化產品;有的人把其作為發泄的空間,發布不健康的信息;有的把其當作推銷自我的場所,赤裸裸地展示自身擁有的一切,引起社會矛盾。
我們的生活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和道德規范,接受輿論的監督。然而,“互聯網+”的虛擬性與透明性使學生的生活環境與社交圈處于透明狀態,使圖像、聲音、言語毫無遮攔地呈現在學生的視野中。大學生容易被卷入虛擬世界的漩渦中,使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產生扭曲,進而喪失辨別能力?!盎ヂ摼W+”尚缺乏完善的監督體系,外來文化思潮占據著廣闊的領地,侵蝕著我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以便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關鍵期,科技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學生重金錢利益而輕理想追求,旨在實現個人價值而無視社會價值的實現,使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更趨艱難,進而沖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諸多難題,不僅影響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對此,我們應采取針對性對策,化挑戰為機遇,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互聯網+”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互聯網+”環境中腐朽沒落的思想觀念、歪風邪氣的價值取向、自甘墮落的生活方式帶壞學生的發展方向,阻礙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為此,應積極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
首先,黨和政府要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明確的網站條例,建立群眾與輿論監督的互聯網運行機制,制定系統合理的獎懲制度。對通過互聯網傳銷庸俗文化產品以及傳播不良信息者,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并對其嚴加管教;對從事互聯網工作者,要對其進行教育,褒獎高尚職業道德之人,嚴肅教育有損職業道德者;影視作品的引進要以鼓舞人心為主,摒棄不良作品。黨和政府應注重培養能正確利用與掌控互聯網的高科技人才,以免被他國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其次,加強高校校園網絡管理。高校應不斷地健全校園網絡監管系統,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防止大學生沉迷虛擬世界。學校應積極為大學生創建健康、積極、和諧的網絡環境,重視宣傳主流思想道德與中國傳統美德,建設帶有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多渠道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最后,注重學生家人的作用。學業壓力大、就業難、經濟不富足等原因易導致學生把互聯網作為傾訴與發泄的對象,進而走向自我封閉。家人應主動幫助大學生排憂解難,引導其正視自己,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教學傳播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使大學生學習興趣不佳,導致教育工作者失去激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的引導者,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文化、政治素養。
首先,組建一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評論隊伍。網絡評論隊伍應該引導學生發表積極的言論,瀏覽健康的網站,促進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要定期強化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來看,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最近,無論在行為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較容易影響學生。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增強職業道德素養,提升使用互聯網的能力,掌握與時俱進的教育內容,使學生所學的知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把教育滲透于各領域,推動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部分西方國家借助“互聯網+”平臺輸送低俗文化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不良影響。我國應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互聯網+”教育平臺,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
西方國家試圖通過互聯網平臺掌控我國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動搖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為應對這些問題,應構建更多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互聯網+”教育平臺,融合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把國家主流思想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各高校應積極配合建設中國特色思想政治“互聯網+”教育平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但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的機遇也是客觀存在的。面臨“互聯網+”這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梳理大學生對“互聯網+”的看法,認真分析他們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發揮好“互聯網+”的作用,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協調大學生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發展,進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各高校應積極配合建設中國特色思想政治“互聯網+”教育平臺,給學生傳播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孫圣音.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對策探討[J].亞太教育,2016(10)
[2]嚴冰,郭沛.張玉華.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J].繼續教育研究,2009(7).
[3]白榮寶.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及其引導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