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輝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為了滿足《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雙重目標[1],文秋芳教授以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為出發點,提出了“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簡單地說,產出導向法“就是顛倒傳統的教學順序”[2]。這種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理論經過九年的錘煉,目前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經文教授的大力推廣,這一本土化教學方法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已被應用到很多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產出導向法使學生的學習和應用得到了很好的銜接,強調教師必須是教學的主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產出導向法將二語習得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實現了教學輸入和實踐應用的完美銜接,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以及教學流程[2],而教學理念包含“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和全能教育”[2]。
產出導向法包含三個教學環節:驅動、促成、評價[2]。這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緊密對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驅動環節,教師以學生的專業為切入點,設計適合交際的情景和任務,為下一個環節提供鋪墊;在促成環節,教師提供交際所需的必要資料及語言點,并由學生進行甄選,以確保輸出任務的完成;在評價環節,教師對學生的產出任務進行及時、有效、公正的評價,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
一方面,多數藝術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學用分離、學做分離的低效學習困境。個別院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輸入輕產出,重學輕用;或者照搬國外的二語習得教學理論,重產出輕輸入,重用輕學。由于課時銳減,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高等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亟須藝術院校培養出一批既懂藝術又懂外語的創新復合型藝術人才。與之相形見絀的是,我國藝術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薄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在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腳手架”作用,才能保證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有效進行。
筆者以新標準大學英語第二版視聽說教程1 Unit2 “Food,glorious food”為例,精心設計了一個單元的教案,經過反復調研,應用于播音主持專業7班的學生,班級人數34人,每周2課時。筆者采用示范課形式,邀請本教研組教師進行觀摩,及時收集大家的反饋和評價,從而進一步指導教學。
1.教學目標的設定
教學目標分為語言目標和深層次的文化目標。語言目標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菜單、味道及烹飪方面的英語詞匯以及單詞的發音。文化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學生利用自己播音專業方面的技能,將烹飪的具體步驟表述清楚,清晰表達現代大學生的飲食習慣;(2)向外國游客簡單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3)培養思辨能力。
2.驅動環節
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精心設計潛在的交際情境和任務,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是“產出導向法的起點”[3]。
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大體的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步,“熱身”階段,教師以PPT、微信平臺等形式,向學生展示一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點,發揮“支架”作用。大部分藝術專業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較小,所以采用圖片與實物有效結合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此過程中,要不斷糾正學生的發音。
第二步,“觀摩階段”,觀看15分鐘左右的微視頻文件。教師把課前精心截取的與本課相關的視頻文件,如英美情景劇等,上傳到網上或微信公眾號上,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下載和觀看,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直觀的交際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第三步,教師呈現可能出現的情景,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提出假設:(1)如果你是美食節目的主持人,會如何表述烹飪某種美食的具體步驟?(2)如果你是“舌尖上的中國”的記者,如何向外國游客簡單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學生模擬真實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組完成任務。筆者以視頻文件為媒介,是因為它能為學生創造出更真實的語言環境,同時提供最新的語言表達素材,更加貼近生活實際。
3.促成環節
這一環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及“支架”作用。為學生構建烹飪方面的語言點,介紹烹飪步驟的表達句式,指導其對相關材料進行甄選,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證產出任務的順利進行。任務一,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組織學生觀看《美國美食》節目,學生通過觀看此類電視節目,將自身專業與英語學習進行了較好融合,提高了播音主持專業技能及語言運用能力。任務二,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飲食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任務的設計能使學生掌握一些交際技巧。任務三,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滲透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及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思辨能力,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升華。
4.評價環節
評價環節要做到公正、公平、及時。教師在學生展示前已經收集了臺詞,為了方便其他同學對整個展示環節的理解,各組組長把重要的語言知識點傳到班級微信群中,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其他組展示內容的了解,也可以實現知識數據共享。展示時間為每組6~10分鐘,展示前每位聽眾都會有評分表,結合教師制定的評分標準,為每組的展示給予合適分數。同時,教師及各組組長對每組展示成果都要給出及時評價。每組學員也要結合自己的展示,向聽眾提出一些劇本中的問題。對于回答問題正確的組要加分,以便各組互相督促。最后,各組對教師及同學意見進行整合梳理,及時補救自己的臺詞本,并由教師存檔。
教學實踐表明,絕大多數教師對產出導向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此種教學方法非常適合藝術院校學生,對于藝術院校大學英語任課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教師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加深了對藝術專業的了解,提高了選擇、整合資料等方面的教學能力。在“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課時銳減的情形之下,教師應該掌握在有限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技能。產出導向法以語言的輸入為起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輸出為落腳點,在產出任務中結合本專業職業需求,使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所學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了“學用一體”。
同時,有少數教師對此提出了質疑。主要包括:個別思想保守的教師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本來就屬于藝術院校的邊緣學科,不受重視,因而他們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更不愿意接受大數據時代的新事物;而部分老師覺得,教師過多地參與教學活動,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能發揮他們的個性及創造力,無法真正地提高其綜合能力。
筆者在實踐教學之后,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形式,對本班的34名學生進行了調研。根據學生的反饋可以發現,多數學生對本次示范課給予了充分肯定。
32%的學生認為,視頻文件、PPT及各種微課等教輔平臺的搭建,將自己的碎片知識進行了整合,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31%的學生認為,驅動環節交際場景的設定,切合本專業未來職業需求,調動了自己的好奇之心。而在促成環節的實際應用部分,團體合作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合作意識,最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7%的學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對自己的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由于基礎薄弱,他們不敢開口說英語,而經過老師的指引,自己能夠較好地組織語言;26%的學生覺得,示范課提高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和語言學習能力,意識到只有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讓自己開闊視野;只有4%的學生認為,詞匯太難,自己難以接受,因而不愿參加集體活動。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各教研組應該集中談論、集思廣益,制定出既能符合學生實際又能調動學生興趣的課堂設計。由于專業不同,教師也要適當調整課堂設計標準,不能一刀切。教師應制定出詳盡的評價方案,客觀、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對于一些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基礎特別弱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與之溝通,轉變其思想意識。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387-398.
[3]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2):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