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范一妮
(哈爾濱師范大學 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高等院校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十分密切,兩者間互動的程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很大影響。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者,是和大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群,對學生優秀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以師生互動為著力點,在知識傳授與生活困惑引導中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通過教師自身的“德”“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道德的素養。
師生互動亦稱師生交互作用、師生交往現象,指師生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換和行為交換所導致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使自身與學生、環境、教學內容等互相協調、互相促進,以提高教學效果。在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下,師生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手段,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具有目標性、啟發性、可操作性、反思性、可評估性等特點。
師生互動是師生關系在課堂中的具體體現。準確把握師生互動的特點與規律,有利于構建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多年以來,師生互動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關注。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約翰·羅伯特·安德森認為,教師行為具有命令、威脅等明顯的控制型特征時,會引起學生對學校作業的不滿,有時會與教師進行激烈對抗;教師對學生表現出欣賞、同意、支持的態度時,會更好地促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高度重視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切入點,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立場、個性發展,把握學生多元化的成長需求,以師生互動為載體,在傳遞信息與知識的同時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強大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并以此來約束與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師生互動,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一同參與、互相交流,以提升教育對象思想道德水平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準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思考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并將這一理念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生不再靜靜地待在座位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而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隨著主體地位的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能以嶄新的姿態投入到汲取知識的活動中,渴望自己的價值觀得到他人的認同。
目前,許多教師仍無法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這削弱了師生溝通的有效性。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個體需求難以被滿足,缺乏必要的人性關懷。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體現,主體性得不到有效發揮。這集中體現在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和渠道上:從溝通方式來看,仍沿襲傳統的一對多方式,很少有教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平等溝通;從溝通渠道來看,教師不能將微媒介的優勢發揮出來,難以滿足信息時代學生的成長需求,因此受到學生質疑。這充分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互動的過程是信息傳輸的過程。優良的個體形象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人格發展和健全、科學知識的學習等有很大影響。課堂是大學生打造優良形象的主要平臺,但由于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缺乏學習積極性,他們很難打下牢固的根基。
大學生作為對自我期望很高的人群,通常經受不住挫敗,當遇到問題時較易出現悲觀、憂愁等不良情緒。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上,部分學生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枯燥的知識,進而喪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不能積極地審視自身的行為,不能有效地對教師所傳授的思想教育內容進行反思,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由于知識的匱乏與自信心的不足,部分大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時會采用不回答的方式加以應對,對知識的學習欲望不強烈,缺少主動建構知識的意識。保持沉默的態度會造成以下兩種后果:一是學生的精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二是教師的教學熱情受到不良影響,漸漸地對學生的狀況不聞不問。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優良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雙向互動空間。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總是以挑剔、苛責的目光看待學生,學生也會簡單地認為老師就是知識的代表與權威,自己只需要安靜地聽講、機械地記筆記即可。這樣的課堂無異于一潭死水,師生間缺乏良好互動,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與主角,不會在意學生的真實感受。有鑒于此,師生間的對話要以雙方平等為前提,在汲取知識過程中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教師要充分解讀教學內容,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心理特征,將難易適中的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鍛煉。學生要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客觀、公正地對自己的能力作出評判。
首先,教師應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要貼近大學生群體,以實際行動拓展大學生的思想空間。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當深入到學生寢室與教室中,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教師的存在,將教師視為寢室的特殊分子、課堂上的特殊學生。教師以“同窗”“朋友”的角色出現,會對學生的思想理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要利用好國家鼓勵政策,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對不適應高校生活的學生,要積極引導他們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加以克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以包容與理解之心對待他人,逐漸適應集體生活,為日后順利融入社會夯實基礎。
教師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做到將心比心,從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是注重將心比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重視換位思考。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應該從根本上融入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體會到教師是和其站在同樣立場的。
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大學生個性鮮明而張揚,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與理解,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拘泥于形式,也不能墨守成規。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與理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一方面,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當中,善于發現他們的思想動向,明確他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服務。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努力沖破傳統管理模式的制約,制定行之有效的獎懲措施,發揮制度的權威性與約束性,使他們在廣闊的發展空間里習得知識、學會做人,進一步彰顯人性化管理的魅力。
在實際工作當中,教師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征與規律。教師不僅要做良師,更應該成為學生的密友,鼓勵他們揚長避短,自覺抵制不良思潮的影響,勇于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重視師生互動,構建平等交流的雙向互動對話空間,從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重視換位思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自身“德”“行”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并幫助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操守,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著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1]張文安,黃光云,霍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互動機制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5):121-123.
[2]丁慧民.師生互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課程案例教學的路徑[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5-88.
[3]劉明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師生互動關系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4(17):63-64.
[4]宋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