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欣,王 正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就把“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基本方略,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和新生力量的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美麗新中國的歷史重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的法治觀和法律行為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因此,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已然成為高校思政工作一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法治觀是意識形態范疇的概念,指的是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指高校作為教育主體,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針對全體在校大學生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法治觀培育工作,旨在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大學生守法、用法的能力。一般來講,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主要包括三個過程:一是傳授基礎法律知識;二是使大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三是提高大學生守法、用法的能力。
近年來,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法治觀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學生普遍能夠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也比較關注法律動態和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較好地遵守法律規范,并對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抱有一定的期待。但不可忽視的是,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進。
1.法治觀教育理念不夠清晰
隨著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已經開始逐步意識到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從以往的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來看,法治觀教育仍然只是“兩課”教育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充分的重視,甚至很少有學校將法治觀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進行宣傳和引導。
2.法治觀教育體系不夠健全
法治觀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一項內容,起步較晚,理論根基淺,加之教育者對法治觀教育理解的有限性,導致法治觀教育的理論體系不夠健全、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從課程設置上來看,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任務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來完成的,不能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容易導致學生以可有可無的心態去對待和學習法律,不利于法治觀念的培養。
3.法治觀教育師資不夠均衡
法治觀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育,需要具有專業水準的既懂法律又懂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但是,現今有很大一部分在高校從事法治觀教育工作的教師是非法學專業的兼職教師,欠缺法律素養,教學方式以照本宣科為主,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很多大學生不重視公共課的學習,缺乏在課余時間主動接受法治觀教育和在現實生活中踐行法律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信息化高速發達的今天,高校法治觀教育依然停留在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法律條文的講授這一層次,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法治觀教育內容多數較為枯燥,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趣味性和針對性不強,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加缺乏實效性。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理論灌輸的方法進行法治觀教育,即使個別老師開始意識到教學方式創新的必要性,也只是增加了教學案例或采用PPT等教學形式,師生之間缺少良性的互動。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不到培養學生法治觀的目的。
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大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習的法治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進而指導自己的行為。然而,多數高校僅僅依靠考試成績來衡量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效果。這種評價機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理解及接受教育的程度。
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
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在未來工作中,高校要樹立正確的法治觀教育理念,找準法治觀教育的目標和定位,構建相對獨立的法治觀教育體系。同時,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支專業的法治觀教育教師隊伍,為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保駕護航。
可以通過依法治國、依法治校以及各種普法活動的宣傳,使大學生逐步認識到法治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合理性。要強調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引導大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自覺學習法治觀教育相關課程,培養對法律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其守法、用法的能力。
要不斷增加和豐富法治觀教育的內容,開設多層次的法治觀教育課。除傳統的公共課教育以外,盡可能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以及性格特點等,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或者與學習、生活、就業相關的法律課程,使法治觀教育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日常生活中,可引導學生多看法制頻道的電視節目。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不僅要傳播法律基礎知識,還要著重培養大學生踐行法律的能力,教育學生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踐行法律的能力,使其學有所用,達到“知與行”的統一。因而,除傳統課堂教學外,應盡可能改革和創新法治觀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通過開放法學專業精品課程、開設法律專題講座、介紹法律熱點問題、組織模擬法庭、法律情景劇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活躍學習氣氛。此外,可以充分結合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優勢,拓寬法治觀教育的途徑,使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向信息化方向發展。
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效果的評價不應局限于以考試分數來衡量,而應該重點考察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以及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引入心理測量、心理咨詢等科學方法,綜合評定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實效性。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對于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推進依法治校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法治觀念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國家、高校和大學生共同關注,學習法律理論,重視法律實踐,從而促使大學生法治觀的形成和提高。
[1]曾朝夕,王卓宇.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2]徐蓉.法治教育的價值導向與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2015,(2).
[3]李茂久.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培養路徑的反思與探討[J].科教導刊,2015(3).
[4]王沖.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建設:問題與策略——基于內涵式發展的理論視角[J].航海教育研究,2017(2).
[5]崔泰然.論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中的法治觀培育[J].人民論壇,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