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寧 袁麗霞

摘要:俄語動詞體語法范疇是研究較早并不斷被深化的一項研究。20世紀圣彼得堡(列寧格勒)體學學派的奠基人是Ю.С.馬斯洛夫。他將研究動詞體的理論劃分為獨立的語言學領域——體學,創立了這門學科主要概念的完整系統,預先強調并預先猜測20-21世紀不同國家和學派體語言學思想接下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他以體范疇語義特征(動態/靜態,界限/非界限,達到界限/未達到界限)為標準把俄語動詞進行對立分級。這種分類對現代俄語動詞體語法范疇的研究具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俄語動詞體語法范疇;Ю.С.馬斯洛夫;界限性和非界限性
Abstract:Aspects in Russian grammar is a study that has been studied earlier and has been further deepened.Maslov,the founder of Saint Petersburg(Leningrad)aspects school in 20th century,classified the study of verbs as independent linguistic fields ——aspects,and founded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main concepts of this subject.He stresses and speculates in advance that the opinions in the major developing trend of linguistics are variou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chools in 20 th ~ 21th century.He tak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spects(dynamic and static,boundary and non- boundary,reach the boundary and not reach the boundary)as a standard to divide Russian verbs into the opposition classification.This classification has a great signification on aspects of modern Russian grammatical aspects.
Key words:Russian grammatical aspects,Maslov,boundary and non-boundary
俄語作為富于形態變化的屈折語,其動詞本身具有多種語法范疇,如時、體、態、式等,其中體范疇是研究較早,較多的一種語法范疇。
1.有關動詞“體”的各種術語
關于動詞體有幾種術語,常用的有вид、аспект和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Ю.С.馬斯洛夫(Ю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аслов,1914-1990)建議,將術語вид和аспект作為一般語法術語,而術語совершенный(перфективный)вид(аспект),несовершенный (имперфективный)вид(аспект),перфективность/ имперфективность作為斯拉夫語語法中的具體術語①,因為斯拉夫語的體是實現普遍語義“體”范疇的具體情景。
2. Ю.С.馬斯洛夫體學思想和主要研究
2.1 關于Ю.С.馬斯洛夫及其主要著作
尤里·謝爾蓋耶維奇·馬斯洛夫(Ю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аслов) (1914-1990)聞名國內外,是普通理論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專家,150有多部科學著作。馬斯洛夫的研究重點是普通體學和比較體學。體的思想作為普遍語言現象的原則性方向是圣彼得堡(列寧格勒)體學學派的獨特特點。馬斯洛夫是該學派的奠基人。將研究動詞體的理論劃分為獨立的語言學領域——體學,是馬斯洛夫教授的功績,他創立了這門學科主要概念的完整系統,在很多方面預先強調并預先猜測20-21世紀不同國家和學派體的語言學思想接下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馬斯洛夫在普通體學和對比體學方面的一系列著作包括:1)早期最著名的文章是《俄語標準語動詞的體和詞匯意義》(?Вид и лекс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глагола в русском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 языке?[Маслов 1948]);2)《在現代外國語言學中的動詞體》(?Глагольный вид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зарубежном языкознании?[Маслов 1962])有深入和批評細微的概述;3)語言學術語的薄弱和永久的問題——文章《斯拉夫體學的主要概念和術語系統》(?Система основных понятий и терминов славянск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Маслов 1965]);4)概念方面的奠基性著作《比較體學基礎》(?К основаниям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Маслов 1978]);5)《體學概要》(?Очерки по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Маслов 1984])——有關該主題作者觀點系統和其一系列研究提綱的更完整的概念。這些文章都被收入由《斯拉夫文化語言》出版社出版的匯編中([Маслов 2004])。
2.2 Ю.С.馬斯洛夫體學思想對俄語動詞的分類
在Ю.С.馬斯洛夫體的思想中界限/非界限語義的對立被賦予重大意義。
“以不同方式表達能被語言共性承認”②的界限/非界限對立成為“界限性”特征的基礎。這種界限特征是內部的、被研究行為最本質的思想存在,是動詞語義行為的界限。相應的對立(“行為界限方面的對立、指向內部界限行為/非界限行為或不指向界限的對立”③)是共性的,因為界限行為和非界限行為的對立建立在語言外部事實中不同客觀折射意識的基礎上。④客觀的所有行為一方面具有某些時間上的延續性,另一方面這種延續性可能被行為內部界限(即行為在無障礙發展時形成的某種結果或某種能被打斷的外部障礙,如力圖打斷行為內部界限發展、“無前景”的過程或無盡延續的狀態)所限定。
顯然,作為行為自然界限概念基礎的界限/非界限對立與表達動態行為的動詞(即與“狀態或靜態關系”對立的“本身意義上的行為”)相關。⑤因此,界限行為/非界限行為對立設想的是預先把動詞詞義按照表達行為(狹義上的“行為本身”)類別分組以及按照表達狀態和關系的動詞類別分組。此外非界限行為(行為分組)和狀態、關系分組可能在邏輯上合并為按照“非界限”特征分組,因為鑒于所表示的現象本質,靜態狀態和關系從自然的方式來看是沒有任何界限的。
同時,界限行為的分類與表示自然結果(內部界限)行為是否達到界限相關。行為界限達到/未達到的對立正是建立在俄語動詞(指具有對偶體的動詞)完成體和未完成體對立的基礎之上,是俄語唯一的語法體對立的語義基礎。
所有三種建立在體特征基礎之上的對立總體上在評述類體學領域(Ю.С.馬斯洛夫觀點)呈現,出現在分級相互聯系中。
這種聯系反映在“評述類體學語義對立分級”圖表中⑥:
區分動詞謂語為界限和非界限兩類顯然是不夠的。在界限動詞語義和某些體學最小語法單位語義相互影響的情況下,還可以從不同具體意義事實區分。
應該弄清楚Ю.С.馬斯洛夫觀點中動詞體學分類和界限性/非界限性的相互聯系。在上面圖表中,動態和靜態是對立的,本身意義行為(即變化)和靜態狀態(或關系)是對立的(這種對立“通常在語言中作為兩種動詞類別的對立而實現”)⑦,層次上比界限/非界限的對立更寬泛些,因為后一種劃分只是針對“動態行為”的分類。不過,可以指出更為廣泛的、表現為非界限性的可能性,即“聯系在一起的非界限行為或狀態”⑧。
提到比劃分表達界限和非界限行為更小的分類,Ю.С.馬斯洛夫把界限性又分為達到界限和未達到界限兩種,因為這種對立在同一框架——動詞界限詞位——內實現,在Ю.С.馬斯洛夫觀點中稱其為行為方法。在斯拉夫和很多其它語言中行為界限性具體表現為一系列更具體的、與個別“行為方法”結果變體相聯系的體學意義。“以不同方式表達能被語言共性承認”⑨的界限/非界限對立成為“界限性”特征的基礎。這種界限特征是內部的、被研究行為最本質的思想存在,是動詞語義行為的界限。相應的對立(“行為界限方面的對立、指向內部界限行為/非界限行為或不指向界限的對立”10
)是共性的,因為界限行為和非界限行為的對立建立在語言外部事實中不同客觀折射意識的基礎上。11
客觀的所有行為一方面具有某些時間上的延續性,另一方面這種延續性可能被行為內部界限(即行為在無障礙發展時形成的某種結果或某種能被打斷的外部障礙,如力圖打斷行為內部界限發展、“無前景”的過程或無盡延續的狀態)所限定。
3.小結
在馬斯洛夫觀點中,動詞體學分類和界限性/非界限性是相互聯系的。動態和靜態的對立、“本身意義行為(即變化)和靜態狀態(或關系)的對立”(這種對立“通常在語言中作為兩種動詞類別的對立而實現”),層次上比界限/非界限對立更寬泛些,因為后一種劃分只是針對“動態行為”分類。不過,可以指出更為廣泛呈現非界限性的可能性,即“聯系在一起的非界限行為或狀態”。
提到比劃分表達進行和非界限行為更小的分類,動詞(層次下面分界限性為達到界限和未達到界限,因為這種對立正常在同一框架——動詞界限詞位——內實現),他們在馬斯洛夫觀點中稱為行為方法。在斯拉夫和很多其它語言中行為界限性具體為一系列更具體的、與個別“行為方法”結果變體聯系的體學意義。這些變體中很多是具體的意義混合,列入評述類體學范圍,帶有眾所周知的一些屬于數量體學的意義。在現代體學中,馬斯洛夫的貢獻是相當大的,他成為該語義體學方向的起源。
注釋:
①Ю.С. Маслов. Очерки по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Л.: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 1984. - 263 с. с.369.
②Ю.С. Маслов. К основаниям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 Вопросы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Л.: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 Л., 1978. с.4-44. с.15.
③Там же, с.10.
④Там же, с.12.
⑤Там же, с.10.
⑥Там же, с.10.
⑦Ю.С. Маслов. К основаниям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 Вопросы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Л.: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 Л., 1978. с.4-44. с.11.
⑧Там же, с.12.
⑨Там же, с.15.
10
Там же, с.10.
11
Там же, с.12.
參考文獻:
[1]Бондарко А.В.(отв.ред.)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Введение.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Временная локализованность.Таксис.- Л.:Наука,1987.- 348 с.
[2]Маслов Ю.С.К основаниям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 // Вопросы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Л.,1978.с.4-44.
[3]Маслов Ю.С.Очерки по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1984.- 263 с.
本論文為泰山醫學院 2016 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6104392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