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摘要:本文從目的論的目的性、連貫性、忠信性三個原則的角度出發(fā),重點探討了當下一些新聞熱詞和流行語的翻譯,分析翻譯重點,解決翻譯問題,以期實現(xiàn)文化交互的最大化。
關鍵詞:目的論;新聞熱詞;流行語
在經濟政治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下,新聞熱詞及流行語的涌現(xiàn)與更替也日趨頻繁。如何做好這部分詞語的翻譯,對于實時文化的準確傳播具有重大意義。而目的論作為翻譯工作的重要理論,在此類詞匯的翻譯方面極富指導意義。
“目的”一詞于20世紀70年代由漢斯·弗米爾引入翻譯理論,用于表示譯作的目的和翻譯這一行為的目的。目的論的第一原則最為重要:譯文由其目的決定,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譯文必須要符合預定的目的,即結果決定方法。目的論的第二原則是連貫原則,也就是說譯文必須將譯文讀者的需求、背景、文化水平等考慮在內,讓讀者看得懂。如果譯文不符合譯文讀者的需要,就不能到達預定的目的。目的論的第三原則是忠信原則,即強調譯者對原作者的忠誠,同時還要對譯文接受者負有責任,使譯者成為真實有效連接源語作者與目標語讀者雙方的橋梁。
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具有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準確性、顯著性、時效性等特點。但凡涉及地域性的新聞報道,勢必有它特定的文化及地域載體,這就對新聞詞匯的翻譯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漢語新聞詞匯英譯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讓目標語的讀者對我國當前社會所發(fā)生的熱點事件有一個準確真實的了解。而由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諸多差異,此類詞語翻譯想要忠誠地傳達給目標語讀者,則多數(shù)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以達到功能上的對等。
李克強總理所做的《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經濟發(fā)展中的“脫虛向實”,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可翻譯成“remove deficiency to substance”。但在翻譯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何為脫虛向實。“脫虛向實”在此次使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是指改變之前的脫離實體經濟的投資、生產、流通,轉向虛擬經濟的投資,筆者將這一詞語翻譯成了“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situation from being distracted from the hypostatic economy to the fictitious economy”,凸顯出防止經濟發(fā)展重點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轉變,達到詞匯的順暢準確傳達。又如我們經常在黨風建設中聽到的“兩學一做”,被翻譯成“to gain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Party Regulations,a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major policy addresses and to meet Party standards”,這樣細化指出了“兩學”及“一做”的具體內容,才能使該詞語的英譯真正為讀者理解和接受。
在翻譯“中國夢”一詞的時候,也有意加入了代表民族復興的成分,將其譯為“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以此來彰顯我們有別于其他國家的家國宏愿,將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發(fā)憤圖強的決心準確傳達給目標語讀者。
對“一帶一路”這一戰(zhàn)略的英譯,如果只停留在字面的“一帶”和“一路”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達到準確傳達“一帶一路”戰(zhàn)略思想豐富內涵的目的,官方將“一帶一路”的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而戰(zhàn)略一詞則選用了Initiative,重在體現(xiàn)中國作為泱泱大國的倡導和引領作用。在非正式場合,首次使用全稱譯法之后,我們也可以使用簡稱“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這樣的英譯既真實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核心思想,也有效地將其內涵送達到目標語的讀者那里。
有別于新聞熱詞的政治性和正式性,流行語更多地體現(xiàn)了民眾文化的趣味性和時代性。“懟”是現(xiàn)今的年輕人非常喜歡使用的一個動詞。以前我們對這個字的認識幾乎都停留在“怨懟”這個詞的層面,也就是怨恨的意思。也正基于此,很多詞典將該詞翻譯為resent或者是hate。而參照目的論的忠誠性原則,如實反映源語的具體內容才是翻譯工作的重點。參考各種使用語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懟”這個詞在現(xiàn)今社會指的是故意找茬、反對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將“懟”翻譯為pick on、niggle,語氣稍重一些的可以選擇bash或是spar。而更多的中國年輕人自主為這個動詞選擇了一個對應的英文單詞,就是“diss”。準確來說diss的英文語意偏重羞辱或是無禮地對待,但這一單詞在中國的使用則要柔軟許多,我們經常將朋友之間的相互吐槽稱為“互懟”,或者相互diss。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流行詞是“打call”。這個詞源于日本。它原是一種由御宅族或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氣動作,其中包括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有節(jié)奏地喊口號。而現(xiàn)在我們使用這個詞,多是表示對某人的欣賞和支持,為其加油打氣。很多人會把“打call”直接說成是“打電話”,當然這并非全都出于是對“call”這個詞的曲解,更多的是出于有趣。在人們特別支持某個人的時候,人們會說瘋狂地給某人打call,或是給某人打長途電話。在了解了這個詞的具體語意之后,短語cheer on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英譯選擇。
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傳遞、重塑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程度大大依賴于翻譯工作者的個人能力,這就賦予了翻譯工作者極大的責任和使命。目的論及其基本的三個原則為翻譯工作做出了有效的指導。而從以上的闡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指導也同樣適用于新聞熱詞及流行語的英譯,對國際文化的傳遞與交流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Munday,J.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李德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6.
[2]黃巖.文化對比下的英漢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5.
[3]羅選民.結構·解構·建構 翻譯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11.
[4]邱緒萍.英漢互譯中的邏輯轉換[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15(4).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目的論視角下漢語新詞語英譯研究
基金項目編號L15BY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