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
我,今年32歲,一名普通的小學(xué)教師。我有一個15歲的孩子,她叫小潔,是一名即將參加中考的可愛女孩兒。
2011年,9歲的她出現(xiàn)在了我的生命里。
我們的見面方式很特別。在小賣部,我們的手同時伸向一瓶飲料,我笑著縮回手拿另一瓶,幾乎同時,兩只手又相遇了,她斜視著我嘟囔道:“連瓶水都要搶,倒霉”我看著她,目送她傲慢地離去。
兩個月后,我接手了四年級一班。走進(jìn)教室,環(huán)視一圈,我一下子就認(rèn)出了她。兩個月不見,她更黑更瘦更像男孩子了,那近乎平頭的發(fā)型尤為扎眼。第一次正式見面,我向她微微笑了一下。她顯然也認(rèn)出了我,滿心以為她會難為情地低頭或紅著臉回避一下。沒想到她卻迎著我的目光咧著嘴,翻著白眼。我立刻意識到“這又是一個難搞的問題學(xué)生!”
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三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就接到關(guān)于她的投訴12起,不做作業(yè),不值日;使喚別人,拉小集團(tuán);還時不時與女生吵個嘴,與男生打個架。整個班級在她的影響下,無論在常規(guī)管理還是學(xué)習(xí)氛圍方面都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差”。她,小潔,儼然成了全年級鼎鼎有名的“大姐大”。我想:一個小女生,她哪來的那么多的能量,我好歹也當(dāng)了10來年的老師了,還搞不定她?
從那以后,教室,辦公室,走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了我和小潔斗智斗勇的戰(zhàn)場。不做作業(yè),下課在我眼皮底下補起來;不做值日,秘密偵查員給我匯報來;拉小集團(tuán),命令其他孩子走開來;吵架打架辦公室里坐下來。我雷厲風(fēng)行,不給小潔任何喘息的機會,小潔如一頭困獸在我的颶風(fēng)行動中敗下陣來。
接下來的日子,她安靜了,全班安靜了。整個辦公室都在為我的出師大捷頻頻點贊。就在我沾沾自喜之時,一封匿名的舉報信將我打入深淵。“老師,小潔說你就像狠毒的后媽。”原來教室的表面安靜,卻暗流涌動。我的付出換來的卻是“狠毒的后媽”這一稱呼。我,我到底都做了什么?她才四年級啊,是什么造成她這個樣子?小潔,她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她最需要的?
帶著這些疑問,我獨自走進(jìn)了小潔的家,家徒四壁,年邁的小潔奶奶欲言又止,許久終于說出了她不愿提起的往事:小潔兩三歲的時候,她爸爸染上了毒癮,媽媽忍受不了離婚走了,留下幼小的小潔。鄰居家的孩子都不敢和她玩,小潔知道大家怕她嫌棄她,就只能呆在自己家里。偶爾也會到一次外婆家,但很快就會被舅舅舅媽送回來。漸漸地,小潔大了,可話卻少了,而且一說話就帶刺……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從小潔家走回單位的,只記得那天雨好大好大,回到學(xué)校,看著坐在教室里那個又黑又瘦的小潔,我的心好痛好痛。
4月1日愚人節(jié),天上下著雨。有同學(xué)來告狀說,小潔打人了。被打那個孩子站在雨里不敢回教室,因為小潔說她再這樣還要打她。一會兒功夫就鬧得沸沸揚揚的,全年級都知道了。了解事情的緣由才知,是那個女孩愚人節(jié)玩笑開過了,說小潔的爸爸是癮君子,觸到小潔最敏感的內(nèi)心,這個倔強的自尊心極強的孩子怎能不反抗呀?小潔用異樣的眼神盯著我,等我發(fā)落。我摸了摸她凌亂的頭發(fā),對她微微一笑,示意她可以回去了。辦公室的老師友情提醒“你就這樣放過她了?”我點點頭,說:“我相信她!”
日子靜靜流淌,小潔靜靜地上著學(xué),我靜靜地上著班。偶爾我還是會接到關(guān)于小潔的投訴,只是我不再那么疾言厲色,曾經(jīng)的河?xùn)|獅吼,取而代之的是和風(fēng)細(xì)雨。教室,辦公室,走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依然是我和小潔的站場。不過我們是站在一起聊她的爺爺奶奶,聊她那忽起忽落的成績,聊明星,還聊班級里同學(xué)的小秘密。
時針走到了小學(xué)畢業(yè)前夕。一個炎熱的傍晚,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總感覺身后有人跟著我。我猛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梧桐樹邊有個拉長的身影,悄悄走過去,一張?zhí)手顾拇蠹t臉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干嘛跟著我?”“老師,你不是狠毒的后媽,你是最溫柔最善良的好媽媽!”說完“撲通”一下跪在我面前,磕了一個響頭跑掉了。看著遠(yuǎn)去的那個又黑又瘦的小身子,我頓時淚如雨下。那張“大紅臉”啊,就是小潔。
如今,我這大紅臉姑娘已經(jīng)初三了,馬上就要參加中考了,前段時間發(fā)短信跟我說:“林媽,我這次月考考得不錯!”“林媽,我們要填志愿了!我想填一中二中。”“林媽,你還是不要來送考了,我不想你太緊張。”“林媽,期末了,你們班上的小東西聽話嗎?記得深呼吸,不要生氣。”……這個女兒啊,真是比我這當(dāng)媽的還啰嗦。
可是曾經(jīng),我差一點就錯過了這美好而溫馨的啰嗦,更是差點毀掉了一段母女情。一條條的短信,一句句的“林媽”早已把我融化,而短信的那頭就成了我一直的牽掛。
在人生的教育之路上,有孩子相伴,幸福如我,有我相伴,孩子燦爛如花。我把這個故事分享,或褒,或貶,我都接受,因為——我,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