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瓊
摘 要:在小提琴演奏所面臨的各種技術困難中,最具普遍也是最難解決的就是音準問題。無論初學者,還是已達到較高程度者,在練習或演奏中,音準問題是始終需要面對的難關。筆者從聽覺是掌握小提琴音準的首要條件、建立正確的左手姿勢、科學的訓練音階三個角度,分別介紹了學習小提琴過程中在聽覺、左手型以及音階練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以此提高小提琴的音準。
關鍵詞:小提琴;音準;聽覺;左手姿勢;音階
一、引言
在小提琴演奏所面臨的各種技術難題中,音準問題是最難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熟練者,在練習或演奏中,音準問題是始終需要面對的難題。當然,小提琴演奏中的音準問題絕不僅僅屬于單純的技術問題,而存在著復雜的系統問題。它要求演奏者具備良好的內心聽覺、左手對指板的掌握及右手運弓對發音的控制等。
二、聽覺是掌握小提琴音準的首要條件
小提琴演奏音準質量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在于聽覺。許多小提琴學習者,尤其是初級到中級程度者往往會在演奏中出現這樣的音準錯誤:在奏同一種調式的不同樂曲或練習曲時,在音準上出現一樣的錯誤。例如,奏D大調樂曲時,往往會將﹟C(G弦和A弦第一把位)奏的偏低,而將G(E弦第一把位)奏的偏高。不少教師都認為是學生左手技術的問題,于是加強左手技巧練習,可是很多學生雖然經過了大量刻苦練習,不見效果,音準問題始終得不到真正解決。
實際上,這并不是單純由左手技術的不足所造成的,正如卡爾·弗萊什所說“一般認為音不準,一定是由于手的技巧不夠熟練,因此應該看作是一種動作上的錯誤,實際上音準的原因首先是聽覺上的缺陷,而不是動作上的缺陷。”
如此音準問題應該是出在學生對固定音高的聽覺辨析能力較差上,當奏出不準的音時,奏者本人并沒有聽辨出來。現在很多學生每天總是在單純進行著左右手技巧性的練習,很少有對內心聽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能夠較系統進行視唱練耳并學習一些樂理知識的,更是少之又少了,甚至還包括一些已經達到較高程度的演奏者。
當然大多數人的內心聽覺并非是先天就固定了,而是在后天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除極少數人外,一般都能夠通過訓練與培養形成準確的內心聽覺,而以少兒最為適宜。人在少兒時期,其內心聽覺大都不準確,例如,大部分兒童唱歌時音高會產生偏差,就是因為內心聽覺沒有形成正確的音高概念,但因較少受后天因素影響,兒童的內心聽覺,猶如一張白紙,這時如果能系統進行視唱練耳方面的練習,哪怕只是單純進行一個調(最好是C大調)的音節,分解和弦(主和弦、屬和弦、下屬和弦)和雙音三度、六度、八度的聯練習,如視唱、聽唱、構唱、心唱、聽辯等,很快就能較穩定地確立起對固定音高的準確內心聽覺,這樣當在演奏中出現不準的音時,馬上就能分辨出來,如果能夠同時在演奏技術上嚴格要求,聽到不準音時必須要迅速糾正,那么學生逐漸就會形成糾正錯音的良好習慣。
相反如果在少兒時期不進行對內心聽覺的培養,學生奏出錯音后并未分辨出來。一段時間以后,往往就形成一種錯誤的固定聽覺。現在許多初中級學生每周學琴一次,其余時間自己練習,一周下來,形成的錯誤要在下次上課被老師完全糾正是不太現實的,而且短暫的糾正又常常使學生的內心聽覺造成混亂,導致最后完全失對音準的分辨能力。
小提琴的音準要分階段逐步解決,培養內心聽覺能力也需要分階段進行。在小提琴學習的初級階段主要培養對音高的聽辯能力,使學生在演奏時能做到基本準確。到了中級程度以后,光有對音高的聽覺能力就遠遠不夠了,因為隨著演奏水平提高,在樂曲和練習曲中頻繁出現了調式、調性的變化,大量的變化半音和頻繁的換把技術往往會使學習者感到困難,同時也造成聽覺上的偏差,在演奏中就會出現不準的音。
因此,當學生演奏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應該學習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除了音高、節奏、記譜法等基礎知識外,還須讓學生了解調式音級、音階、音程、音調關系(包括調式、調性)等方面的一些知識。這樣當樂曲中出現調式、調性變化時,學生內心聽覺中會形成相應的調式音階體系,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個較為牢固的聽覺基礎。
當小提琴演奏進入從中級向高級的過渡階段中,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音律基本知識,并對學生的內心聽覺進行嚴格訓練,以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能達到分辨出三種音律(十二均律、純律和五度相生律)間音高的細微差別,即使學生在形成固定音高的準確聽覺后,還要具有對相對音高進行準確辨析的能力。
一般情況下小提琴演奏大都使用五度相生律,這適合小提琴作為歌唱性樂器的旋律表現,但在奏雙音(尤其是三、六度雙音)和與樂隊配合時,用五度相生律會使和聲不夠協和、純凈,因此,當代有不少小提琴大師在演奏中使用純律,或是五度相生律與純律交替使用。這就要求演奏者具備更加細致的聽辯能力,在內心聽覺能力中有極準確牢固的音高和音準概念,并且在此基礎上除了對單音音高有準確的聽辯能力外,還應該在雙音和聲以及與樂隊的配合中有精確的和聲音準以及協和感覺能力。也就是說,要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一方面從律學要求更加細致準確,另一方面則要求從單音概念的聽覺能力擴展到和聲概念的聽覺能力上。
三、建立正確的左手姿勢
左手訓練在小提琴演奏中的地位不下于聽覺訓練。在不斷提高聽覺能力的過程中,也應對左手手型加以正確掌握,其是左手進行正確指板工作的保證要素,若手型錯誤,演奏音符自然難稱準確。一般而言,左手手型包括指弦間手指為半圓型、拇食指根部為支持點、琴頸和手掌要略呈平行等。其中后者具體狀態一般取決于手指長度,若手指較長者可適當放大其形成角度,而指法對于音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其通常會決定指在弦上的位置。一般手指狀態為1、4指間保持密集狀態或純4度距離,從而構成半(雙)音音準。總之,指腕位置、指法選擇均應吻合演奏的樂曲片段,如此一方面提高音準效果,另一方面便于演奏。
在小提琴初學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容易出現以下錯誤:第一種持琴后手掌托琴,這類人的典型特征是沒夾穩琴。夾琴的原理是夾住琴但不要夾僵硬。夾琴過緊,按指會非常吃力,進而影響音準。第二種手腕往外突起。正確的手型要求左手立起來,不要托琴,但是學習過程中誤解或者夸張放大會使手腕向外拱,從而會造成整個左手僵硬。第三種整個手掌僵硬地握在指板上,起因就是大拇用勁過大,直接結果就是左手調節能力下降,進而影響音準。
提高左手的靈活性與放松性,能夠大大提高手臂與手掌之間的協調性,也使音準更加精確。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有意識地對左手手腕進行前、后、左、右最大幅度的擺動,由此增強腕關節的靈活性與柔韌性,解決在抓握琴頭時的僵硬感以及在進行其他類手指與手掌運動過程中的不適性。其次,要進行與手腕相關的小提琴專項動作或者是專項技巧的訓練,也即是揉弦手腕的訓練。具體來說,從手腕處做進退的搏動時,第1指離開琴弦之后,這會促使通過左手手腕加以控制,并且是前臂肌肉發力的手動作更放松些。這種由手腕所支配的手指動作能夠使該手指始終保持放松的狀態,從而提高其靈活性。這一動作均勻之后,則要加快速度,同時要不斷縮短跨距間的寬度,最終達到高水平的手腕揉弦活動。隨后,我們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來鍛煉手腕與第2指、第3指、第4指之間的配合,由此提高手腕的靈活性以及手腕與各個手指之間的協調性等,為進一步的音階訓練奠定基礎。
四、科學地訓練音階
小提琴不像鋼琴有現成的鍵盤,所有的升降記號只要搞清黑鍵、白鍵,按準就行了。而小提琴的音淮完全要左手在指板上按指來調整的,有1、2指,2、3指,3、4指各排列成半音的,也有1指后退與空弦排列成半音的。雖基本排列是這四種,但在各個把位上每個手指的距離是不同的,是要靠耳朵的聽準來決定的。這就決定了小提琴音準的復雜性,要想熟練地駕馭小提琴這匹難以馴服的馬,左手手指在指板上把位的起落必須做到正確無誤,并成為下意識的動作,而這只能通過每天的音階練習來逐步達到,所以堅持長期系統的音階練習,才能真正熟悉指板,掌握指板,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無形空中鍵盤。
很多初學小提琴的學生在接觸條音階時往往是頭腦不清晰,沒有構建整條音階的框架,說白了就是根本沒有搞清楚調式調性,升降記號在指板上所對應的位置,過度依賴規律性的指法,從而導致音名與唱名和左手的位置對不上。小提琴有24個大小調,在小提琴演奏中,沒有掌握好調式與調性是寸步難行的,要想掌握好調式與調性,只有通過每天的音夠培養正確的音準意識,還能在慢練的過程中練習發音,和減少可能出現任何小問題的備階練習,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在練習的過程中,慢練音階是極為重要的,而現在大部分學生卻往往忽視或者沒有足夠重視音階練習,所以常常會導致演奏時調式與調性觀念模糊,從而無法保證音準。
音階訓練是提升小提琴音準能力的有效辦法之一。在小提琴作品中,為數不少的高難度樂段、經過句之類均為不同音階的集合。音階訓練是掌握音準的基礎,有必要認真訓練且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