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各行各業經營管理走向了高質化、高效化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是技術革命的直接產物,其涉足領域不僅限于銀行、證券、基金,還包括網貸、私募、眾籌等。因而相較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所承載的風險更具隱蔽性、大眾性和突發性等特征。對此,本文以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成因素為切入點,結合現行政策規定和實踐提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路,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助力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風險因素;防控思路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不僅強化了金融的普惠性功能,有效提高了金融行業的運營和管理效率,還讓更廣層面的受眾需求得到了滿足。但作為一種新型業態和模式,現行法律、政策等尚未全面覆蓋互聯網金融的每一環節,因而實踐中對于風險的預防管控仍存在一定滯后性,亟待引以重視并及時解決。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成因素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領域快速成長,不論其特征、優勢相較于傳統金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根本屬性仍然是金融,“互聯網”并不能改變“金融”本質上的隱蔽性、傳染性、突發性。也正是由于金融的本質屬性和互聯網的高度融合,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一旦發生,不僅波及面更廣,擴散速度更快,且由此產生的溢出效應也將更強,甚至波及整個金融市場,引發整體性的金融風險。因此,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預防和應對機制,加大對金融活動的監管等工作,成為當前業界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實踐中的常見互聯網金融風險形成因素主要是以下幾類:
1.政策因素——為確保發展與需求相適應,國家、政府往往會根據時下國民經濟發展形勢和市場經濟規律對現有政策進行動態調整,而這一系列的調整通常有著極強的不確定性,且不可避免。然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必須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有序進行,一旦政策發生變化,其波及范圍和影響也將相當寬泛。
2.技術因素——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是將互聯網與金融行業合二為一,那么,與互聯網技術相關的風險自然也就成為了這個新組合的風險。例如,互聯網終端風險、互聯網平臺數據風險、互聯網信息漏洞風險等。簡而言之,之所以技術因素會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成因,與互聯網金融必須通過網絡交易、網絡信息傳輸等技術性操作緊密相關。例如,篡改、截取交易信息,盜取、泄露交易數據等,便是其中典型事例。
3.交易因素——在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不僅技術層面的風險將危害交易各方,交易本身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實踐中,因交易所致風險一是基于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本質屬性,二是由于一系列難以預判的外部環境所引發的交易系統性風險,且這兩類風險普遍存在于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各個環節,稍有疏漏都將導致嚴重后果,甚至還會引致其他環節風險的加速交叉、聚集。
4.信用因素——信用因素常見于互聯網貸款業務當中,由于準入門檻較低,借貸雙方無須會面商談即可在網絡上通過簡單操作完成借貸合同的簽訂,其中對于交易方沒有過多的審查,也沒有嚴苛的審批手續,且很多都樂于采取“無抵押、無擔保”的模式以促成更多的借貸交易;再加上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有待完善,使得因信用問題所引致的風險于實踐中也較為常見。
二、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管理思路
互聯網金融風險相較于傳統金融行業,不僅形成因素復雜,且影響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因而亟待加強風險教育,實現規范化、持續化、科學化發展。然而,目前國內從事互聯網金融管理與控制的專業人才不論是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職業水平上看,都與互聯網金融防控標準、要求以及行業整體服務發展趨勢存在一定差距。故,根據現行政策和經驗總結,筆者提出了如下防控思路,以供參考:
1.重視人才,加強職業人才考核及專業隊伍建設。實踐中,仍然存在著部分未能系統、全面掌握金融基礎知識、風險管控措施和具備合規意識的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人員,因此亟待健全從業人員從業資格認證機制以及職業資格考試制度,以入門關口為切入點,夯實互聯網風險預防與控制管理基礎,為建立互聯網金融長效發展機制提供有力支撐。然而,這就要求互聯網金融領域務必要將從業人員資質考核與認證列作崗位任職前提,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金融基礎知識,還要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和現代基礎科技,且兼備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具體地說,健全職業資格考試制度是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入門關的最有效舉措,可以將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選拔進來,將不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人員擋在門外,不僅能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人員整體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也是夯實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公眾財產安全的基礎前提。對此,可參考金融領域其他行業協會牽頭開展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評價的慣例和經驗,由互聯網金融協會統籌安排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考核與評價工作。其次,要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實踐證明,組建職業化隊伍是幫助行業實現長足發展的基礎。因此,互聯網金融行業務必重視并落實行業專業隊伍的建設,建立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備案制度,確保高級管理人員具有與履行職責相當的能力,能夠保障從業機構防范風險,穩健合規經營;同時,還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并制定互聯網金融職業能力框架,探索建立符合行業特點、強調終身學習的從業人員繼續教育機制,著力提高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提高職業化水平。
2.分門別類,按照業務類型分別采取相對措施。前文已述,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故而機制、體系等方面尚未完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漏,因而導致相關互聯網金融業務缺乏系統、全面的監管。其次,因互聯網金融與其他產業的相關性較高,使之在日常交易活動中的風險串聯程度也較高。因此,在預防和控制風險的過程中,更適合采取“區分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業務分工,分別設定相對應的監督和管理制度。以當前互聯網金融主推業務“眾籌融資”、“P2P網絡借貸”、“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現行政策法規僅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建立了系統的管理制度,如《電子簽名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等,但對“眾籌融資”和“P2P網絡借貸”兩類業務并未設置和建立規劃化、系統化的管理機制。因此,就這一問題不僅是業界,包括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都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并根據不同業務類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不同功能,盡快分類出臺相對應的監管辦法,制定和實行具體、可行的管理和調控措施,以切實發揮制度對實踐的保障價值,有效預防和控制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在彼此間相互“傳染”。
3.逐一防控,根據不同風險因素采取直接措施。首先,對于互聯網金融中政策風險的防控,務必將重點著眼于現行政策在實踐中的應用現狀和效果,要將大量實踐總結融入到政策的考量中,以便于新的政策規定與市場經濟規律和金融行業發展趨勢相契合。其次,對于互聯網交易和技術風險的防控,務必將重點著眼于行業自律管理及金融從業人員管理。既要強調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管理的重要性,還要細化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管理和運營規則,確保互聯網信息平臺對資訊公布及時、準確、完整;不僅要重視業務操作規范、流程的學習,強化互聯網專業技術培訓,還要能夠結合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不斷研發相關安全漏洞的修補技術,例如多重防火墻技術、數據復合加密技術等。至于對互聯網金融中信用風險的防控,則務必將重點著眼于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方面,廣泛收集個人、組織、企業的信用數據,為實現金融信用統籌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4.完善體系,建立規范化風險預防與監管體制。金融市場有著極強的敏感性,且極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專業化、權威化的風險預防和監管體制。例如,對于目前最常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可采取差異化的防控管理機制,將建立在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機構按業務類型和范圍進行類別界定,其中針對單純的金融信息中介,要求列明具體明確的禁止事項和從業基礎規范,并不定期進行交易信息抽查;而對于具備一定信用的金融中介,則要求在規范的報批審核程序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其管理與控制規則,明確專業技術要求和風險責任。此外,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還應遵循市場規律,盡快出臺契合互聯網金融發展需求的監管規定,加大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后監管,依托互聯網技術建設互聯網金融行業專有的數據庫和監管平臺等;加速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金融犯罪的打擊力度,將金融風險扼殺于萌芽期,促使互聯網金融能夠透明化、規范化、持續化發展。
三、結語
隨著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逐年倍增,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布局重點工作。故,結合當前現狀和發展形勢,構建與需求一致、現狀相符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針對現存風險和缺漏展開進一步分析和研究,迫在眉睫。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同時強化金融企業注冊登記和行業管理,呼吁業界不斷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協會作用,為互聯網金融發展肅清風氣。
參考文獻:
[1]鄧青青.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其防范機制研究[J].市場研究,2016(4):21-22.
[2]宋嘉.互聯網金融機構風險影響因素分析及防范機制建立[J].江蘇商論,2016(8):102-103.
[3]董磊.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其防范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0):124-124.
[4]李仁森.關于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問題的思考[J].信息系統工程,2015(2):105-106.
[5]袁義煒.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傳導機制分析與比較[J].時代金融,2016(18):53-54.
[6]薛君,李一瑋,趙青.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消費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時代,2017(1):168-170.
[7]鄭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市場的影響及風險管控[J].經營管理者,2016(2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