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茹
摘 要:隨著科技以及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長,老年人贍養問題形勢嚴峻。如何讓老年人更好的實現老有所養及維權護老已成為新世紀一個廣泛性的社會問題。筆者通過社會調查,對我國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看法。
關鍵詞:老年人;家庭贍養;社會問題
為了了解當前中青年人對待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的看法以及做法,我們歷經三個多月對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進行了調查與訪談,共發放問卷370份,有效問卷370份,男性163人,占44.05%;女性207人,占55.95%。其中年齡在18-20歲的有138人,占37.3%;年齡在20-30歲的有47人,占12.7%;年齡在30-40歲的有79人,占21.35%;年齡在40-50歲的有93人,占25.14%;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13人,占3.51%;年齡在20-50歲的人群為主要的調查對象,在我們的調查對象當中有70.81%的人是居住在城鎮的,剩余的10.27%是居住在農村。同時我們還訪談了三位在該年齡階段的中青年人,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家庭贍養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的現狀
(一)當前老年人多以與子女居住為主,但未來將成人的中青年則表示不會和兒女同住
1.在傳統觀念上,子女都會和老人同住然后給他們養老,這樣老人既不會孤獨,子女的日常生活也會有人照應。所以據調查有82.16%的子女愿意與老人同住;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思想觀念的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子女不愿意與老人同住,他們覺得跟老人觀念上有很大的代溝,同住反而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所以有17.84%的子女選擇不愿意與老人同住。
2.被調查對象中,有4.32%的中青年認為未來在養老院能和別的同齡人交流、休閑,而且還能夠減少子女壓力,所以未來選擇在養老院生活;有14.32%的中青年認為和子女同住可以給予老年時的自己多一些溫暖,而且可以互相照顧、良性互補,所以未來選擇與子女同住;有14.05%的中青年認為老人和子女的生活習慣不同,會影響彼此的關系和諧。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慢慢形成的。要改變起來相當的不容易。如果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有可能會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矛盾,所以未來選擇獨居;有67.3%的中青年認為現在考慮這件事情時機不成熟,所以未來會視情況而選擇居住方式。
女生活在一起,有可能會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矛盾,所以未來選擇獨居;有67.3%的中青年認為現在考慮這件事情時機不成熟,所以未來會視情況而選擇居住方式。
(二)當前家庭贍養中老人與子女相處有部分不夠和諧
1.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人和子女成長的時代有著較大的差異,在思想方式、生活習慣的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和諧,因此常常發生矛盾或者口角。據調查顯示,有78.92%的人與家里的老人是和睦相處的,有13.51%的人在于老人相處時會偶爾吵架,有1.35%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會經常因小事吵架,有3.51%的人與老人無感情,不交流溝通,只履行義務,有2.7%的人屬于其他情況。
2.注重物質照顧多于精神撫慰。對于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很多人對老年人的照顧方式以及為老年人所做出的努力不一樣。據數據顯示,有73.24%的人能保證家中老年人可以衣食無憂,有30%的人會定期地帶家中老人去旅游,參加家庭聚會等娛樂活動,有25.68%的人會為自己家中的老人購買養老保險等保障措施,有68.11%的人會經常與老人聊天、溝通等精神上的交流,有27.03%的人為家中老人做出一些其他的努力。總體來說,當代的中青年人有能力在撫養子女的前提下贍養家中老人,并且也不會因工作或者學業繁忙而'冷落'家中老人,他們會抽出時間與老人談談心,溝通溝通感情,或者帶老人出去旅旅游,放松放松,其中也有大概四分之一的人會為家中老人購買保險等保障措施,這就反映了當前中青年人還是很注重家中老人除吃飽穿暖以外的生活質量的。但從子女的角度去了解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從數據顯示來看,認為老年人目前最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占88.65%,有64.86%的人覺得老年人目前最需要基本生活得到滿足,有16.22%的人幫助認為老年人需要找一個老伴安度晚年,而僅僅有8.38%的人認為老年人不應該閑著,他們最需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也為社會做貢獻,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三)當前老年人贍養問題社會關注有一定的提高,但在經濟保障上還需加強
1.老年人的獨立經濟能力有待提升。我們通過調查家中老人的經濟來源,發現近年來,有58.49%的老人經濟來源為子女提供,48.52%的老人為養老保險為主要收入,39.62%的老人經濟來源為自己勞動所得,16.17%的老人為社會補助,16.17%的老人為其他所得。說明現代社會大多數老人還是依靠自己的兒女生活的,在老齡化社會里,這種現象為年輕人帶來了很多的負擔與壓力。
2.當前老年人健康意識有明顯提高。隨著年齡漸長,身體健康問題成了老年人最為關注的問題。據調查顯示,我國19.41%的老人身體狀況良好,非常健康;48.79%的老人身體較為良好,比較健康;22.91%的老人則身體狀況一般;而8.89%的老人身體狀況卻不盡如人意較為糟糕。從數據上,我們能夠明了的了解到我國雖然有一小部分老人身體表示欠佳,但絕大多數老人身體都較為健康。這一現象一定程度的說明了我國年輕輩對老年人的贍養問題表現出了較高重視,并能較好的贍養老人,這種現象可謂是喜聞樂見。
3.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國家很重視老人的生活問題,出臺了多項政策,例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國家補助相關政策,老年人養老保險政策等。這些政策的頒布為社會的老年人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我國老年人權益的保障,但是政策的實行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了解了關于群眾是否了解老年人政策。有56.6%的人了解一點點,31.27%的人不了解。這說明我國的養老政策宣傳普及仍然不到位,群眾對養老政策的了解還不夠,在宣傳方面還需加強。
二、對當前老年人家庭贍養的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成長的時代背景、思想意識以及所受到的家庭觀念的熏陶與當前的中青年人存在著很大之間的差異。
第二,在興趣愛好上,老年人與中青年人存在著很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代溝'。老一輩人都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不喜歡外出。加之老年人都普遍存在著戀家思友的街坊情結,他們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故鄉去到車水馬龍,讓人眼花繚亂的繁華都市。而現在的中青年人他們大多數人喜歡繁華的都市生活,向往著對新事物的探索,因此絕大多數的中青年人會選擇在城市安身立命,這也就與我們的老一輩人那種傳統觀念發生沖突,造成了因子女在城市工作生活,家中老人不愿離開故土而導致的老年人獨居的結果。
第三,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青年夫婦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同時他們還要面對工作學習的壓力,致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全方位的照顧老人,不能及時地了解老人內心的想法,在精神上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慰和鼓勵。
第四,老年人自身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于現在的老年人,基本的吃飽穿暖以及老有所依已經不能夠滿足他們了,他們需要有自己的交際圈,他們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閑在家里養老,而是會走出家門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跳廣場舞、去社區下下棋、去老年人活動中心與其他老年人聊聊天,聊聊家常,有些有精力的老人還會去外面找一份兼職,或者去做志愿者幫助他人,不讓自己閑著,他們也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使自己在心理上實現年輕態。
第五,國家對養老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例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國家補助相關政策、老年人養老保險政策等,為社會的老年人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我國老年人權益的保障,但是政策的實行不夠徹底,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了解了關于群眾是否了解老年人政策。有56.6%的人了解一點點,31.27%的人不了解。這說明我國的養老政策宣傳普及仍然不到位,群眾對養老政策的了解還不夠,宣傳工作仍需加強。
三、對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第一,子女應尊重父母。在贍養老人的過程中,子女應首先與家中老人進行溝通,了解其是否愿意與子女同住。如果家中老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且希望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那么子女應該盡可能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強求父母是否幫自己照顧小孩和家庭。如果老人希望與自己的子女同住,雖然與自己在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上有較大的差異,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會產生矛盾,發生沖突,但是不應拒絕,如果實在情況不允許,也應耐心與父母說明原因,取得諒解。
第二,注重與老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態度行為,不要“色難”,即給難看的臉色,理解他們的各種行為,必要時,可以幫助他們改正。老年人都普遍存在著戀家思友的街坊情結,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要落葉歸根,這些觀念在他們老一輩人的心里是很難改變的,對于這一類情況,我們可以時常帶著家中老人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讓他們時不時就回老家住幾天。
第三,子女應盡能力做到多陪伴。由于科技的不斷發展,工作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時間以及精力全方面地照顧自己家中的老人,很多人是生活費按時到賬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按時回過家,與此同時這些中青年人還需要撫養,監管自己的子女,這就更加會導致對家中老人的關心不足、甚至是忽視了他們。要解決這些問題,子女應該多在雙休日等節假日里舉辦幾次家庭聚會,讓親朋好友都聚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免去了老人在路上的勞累奔波又可以達到老人對家中其他人的想念。
第四,多鼓勵家中的老人參與戶外社交活動。讓他們出去與別的老人交流交流,說說心里話,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社交活動,有機會也可以支持他們出去旅旅游,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拓展他們的交際圈,又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可以彌補因子女沒有時間陪家中老人而導致老人感到孤獨的情感。
第五,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機制,滿足不同層次需要。我國應將贍養老人以制度化建立起來,建成長效機制,圍繞提高供養標準、分擔住院費用、改善居住條件、給予精神撫慰四個方面,通過完善制度把敬老養老措施固定下來。讓無子女可贍養或不愿增加子女贍養負擔的老人有歸處。
第六,國家應多設立一些公益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創辦一些老年人公益組織。這些組織可以為老人們提供一些基本的供老年人娛樂的設施,同時也可以發起一些讓老年人去當志愿者的活動,讓他們不再是閑坐在家中或者每天只是聊聊天、喝喝茶、下下棋,讓他們覺得自己即使年老了也可以盡自己的一點微薄的力量,為社會做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