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摘 要:目的方法:隨機選取120名國防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兩種方法,探究優化體能訓練方法效果。研究結果:在實驗中,國防生進行訓練后,從雙杠臂屈伸,3000米和100米的測試成績可以看出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說明研究中優化體能訓練方法可行、有效,可在實訓中得到推廣,可以將這些訓練方法長期加入今后的國防生體能訓練中,實現軍隊和高校高度配合,全面提高國防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國防生;體能訓練;優化方法;效果研究;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國防生的體能訓練受到重視,并進行了多次研究,在不同方面都得到一些成效。在《對提高國防生軍事體能訓練的若干思考》中顯示,張志等人認為對于國防生體能訓練的內容,應當遵循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發展規律,將高等教育的體育教學要求和軍事體能訓練結合教育,將高校的基本體育項目(球類、田徑)加強訓練的同時,還要注重軍事素質和軍事體能的訓練。在《軍體結合提高國防生體能鍛煉效果研究》中,陳莉等通過對現實國防生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肯定了教官和教練員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建立系統性軍體結合模式教育體系。本文筆者通過對國防生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國防生的心理特征和發展特點,采用優化后的體能訓練方法進行了研究,探討研究了其訓練效果。
一、優化體能訓練
(一)優化體能訓練的內容
通過對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師進行體能訓練調查,此次調查共分為兩輪,第一輪訓練的是耐力、上肢力量、柔韌度和速度,每個訓練內容的訓練手段都包括多種,通過調查篩選,最終共確定了行之有效的訓練手段。具體內容:上肢力量:俯臥撐(40次*2組,雙杠支撐10次*2組,雙杠臂力屈伸(最大極限*2組),杠鈴(30次*2組),啞鈴提拉(30次*2組);耐力: 50米折返跑(8次*2組),400米重復跑(3組),1200米重復跑(2組),3000米變速跑(1組),3000米計時跑(1組);速度:原地高抬腿加20米加速跑(3組),起跑加30米加速跑(3組),80米中速跑(2組),100加速跑(2組),100米計時跑(1組),120米全速跑(1組);柔韌度:壓肩訓練(10次*2組),座位體前屈(8次*3組),戰立體前屈(8次*3組),前后踢腿(各8次*2組)。
(二)優化體能訓練的措施
1.合理有效安排體能訓練課程
分析研究國防生的身體素質,制定合理的訓練課程,合理安排不同訓練的順序和訓練時間,使訓練安排符合國防生機體負荷。一般將柔韌度、力量和速度的訓練安排在課堂的前段時間,耐力安排在課堂的后段時間,并在訓練過程中安排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激發學生訓練興趣,并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靈上的鼓勵,為訓練出全面型國防生而努力。
2.有效結合負荷訓練
由于每個學生的機體承受能力不同,制定技能訓練計劃時,可以有效結合負荷訓練,增強國防生機體負荷。機體負荷的訓練方式有兩種,分別為“直接上升訓練”和“波浪式訓練”,在學生的承受范圍之內,在訓練中合理的加強訓練強度和負荷,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在機體負荷穩定提高之后,再次進行有效調整,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團體訓練和針對訓練,以在合理范圍內達到提高學生機體負荷的目標。
3.合理安排在技能訓練節奏
在訓練過程中,由于每個訓練點的側重點不同,從學生機體的負荷能力考慮,安排訓練的課程與課程之間應該合理搭配,每個訓練之間的順序也要合理安排,在訓練同時,既要考慮機體負荷的加強,還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在時間和訓練項目上都要盡可能的做到最為合理,盡量每一周進行一次大型負荷訓練,最終提高學生的機體體能。
二、優化體能訓練方法的效果研究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120名高校國防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3組,對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3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可進行此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對120名國防生2017年9月-2017年12月的體能訓練進行實時記錄并分析,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體能訓練方式(根據需求對國防生進行體能訓練),實驗1組由教師制定優化的體能訓練方法,并在訓練中參與指導,實驗2組由教師制定體能訓練計劃,國防生自行組織訓練。
2.問卷調查法
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體育教育問卷調查的格式,設計“國防生體能訓練的適應情況”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優化體能訓練方法的態度,總結優化體能訓練方法的實際效果,此次研究共發放問卷調查表80份,收回80份。
三、優化體能訓練實驗的效果分析
3組研究對象進行三個月的體能訓練后,對其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3組研究對象的成績具備統計學意義,進而對其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雙杠臂屈伸(每次),平均成績為實驗1組14.52±3.7,實驗2組13.83±4.2,對照組12.21±2.5;3000米(每分鐘),平均成績為實驗1組12.67±0.6,實驗2組12.36±0.6,對照組11.41±0.5;100米(每秒)平均成績為實驗1組14.51±0.6,實驗2組 14.35±0.6,對照組 13.27±0.5。
(一)雙杠臂屈伸成績顯示,實驗1組采用優化體能訓練方法和對照組采用常規體能訓練方法,結結果差異明顯。雙杠臂屈伸是一項對于國防生而言較有難度的一項訓練,很多學生在訓練時不懂得訓練技巧,加之此項訓練難度較大,學生如果手臂力量不夠強,則很難高效完成訓練,訓練過程中往往難度很大。實驗1組的學生由于有教師的指導,因此在訓練技巧方面略勝一籌,所指導的訓練器械也較為合理,在教師的指導下整個訓練過程有條不紊,出現問題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解決,訓練較為系統化,因此訓練成效較為明顯,實驗2組訓練過程中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難以掌控訓練的標準和技巧,訓練難度得不到緩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至于不能按照規定完成訓練,因此訓練效果明顯不如1組,對照組中采用傳統的訓練方法,缺乏技巧和方法的實用性,未能解決現存問題,因此訓練效果不明顯,成績遠不及實驗組。
(二)3000米長跑訓練
對照組中學生采用傳統的體能訓練方法,3000米長跑全部只是靠不斷的訓練來加強,這樣對于學生機體而言是不能適應的,對于提高體能并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不利于學生訓練積極性的激發,因此效果顯然不佳,實驗2組雖然與實驗1組采用相同的訓練方法,但是由于其沒有教師的指導,在訓練技巧上不能靈活應用,加之3000米訓練是學生意志力的訓練,沒有教師陪同不利于學生效果的提升,實驗1組中教師進行指導,能夠從技巧,訓練時間,速度搭配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講解和經驗傳授,其次教師陪同對學生的鼓勵不同于學生之間鼓勵,教師鼓勵訓練效果更為明顯,因此實驗1組的訓練效果最為突出。對于3000米長跑訓練而言,并不是訓練的越多效果越明顯,這其中需要速度的配合,各種方式的結合,既能夠鍛煉速度,又能夠提升耐力。
(三) 100米速度訓練
100米成績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訓練效果,有明顯差異,實驗組之間訓練效果差異較小。100米的訓練可以稱為是速度和反應力的訓練,實驗組中,通過采用優化的體能訓練方法,對100米訓練時姿勢的調整,步頻和步幅的結合訓練和調整,速度明顯提高,訓練效果明顯。而對照組中采用傳統方法,通過30米,50米,100米的訓練方法,這樣的訓練需要學生前期很多訓練做輔助,才能夠有效的完成此項訓練,很多學生表示體力不足,前期速度快,最后速度慢,全程不能全速跑,最終影響成績。
(四)“國防生體能訓練的適應情況”問卷調查通過對學生訓練后身體情況進行了解,分析學生對訓練方法的適應情況,判斷優化的體能訓練方法的合理性和實用性,最終促進優化方法的改進和完善。問卷調查結果:在適中、過大、過小占比調查中,對運動量安排的結果分別為:76%、4%、20%;對訓練方法合理性的結果分別為:64%、22%、14%;對訓練后自我感的結果分別為:12%、3%、85%。
四、討論
(一)各項訓練的考核成績顯示,3個月訓練后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突出,可見優化體能訓練方法行之有效,可以繼續運用并得到推廣。
(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優化體能訓練方法對國防生而言,可以適應,訓練安排合理,訓練后學生的機體反應良好,這也說明了優化體能訓練方法的有效性。
(三)實驗1組中,各項訓練效果明顯,可見體能訓練和教師的指導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國防生體能訓練是一件對于個人而言的事情,但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對于訓練的標準和技巧進行有效的掌握,進而促進體能訓練的提高。在今后的訓練過程中高校可以增加相關體能訓練的常規活動,培養和加強學生自主訓練的意識和能力。
(四)國防生的教育需要軍隊和高校相互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法,共同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合理安排體育教育課程,提高國防生體能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促進國防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崔野. 提高士官國防生軍事基礎體能訓練質量的實證研究——以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士官國防生的實驗對象[D]. 四川師范大學,2015 .
[2]陳莉,胡啟林,王玲,等. 軍體結合提高國防生體能鍛煉效果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1,(2):75-77.
[3]張遠月, 呂冀蜀, 熊劍平, 劉婷. 國防生體能訓練現狀及對策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