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現階段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推進,影響醫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也發生復雜變化。作者深入研究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現狀、分析現階段影響其就業水平的主客觀因素,并結合自身多年實戰經驗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為醫學院校就業工作推進樹立導向,明確輔導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和使命,旨在提升醫學相關專業畢業生整體就業水平。
關鍵詞:研究生;就業形勢;就業推進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核心部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是影響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評價高校辦學質量的硬性指標。碩士研究生作為現階段高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其就業情況深受社會關注。筆者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就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工作談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影響醫學院校碩士畢業生就業的主客觀因素分析
現今社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日益困難是個不爭的事實。具體分析其原因如下:
1.客觀因素——近年就業政策與醫療行業整體形勢分析
其一,醫療體制改革使現階段醫療行業處于轉型期,客觀而言,目前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及其他醫療單位不定因素較多,社會醫療行業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因素均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擇業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和沖擊。其二,目前國內醫療行業就業總體布局不平衡,其成因主要歸結于地理因素與經濟發展因素,北上廣深等地區醫療發展水平相對優于其他城市,其就業機遇明顯多于其他城市。多種差異導致就業形勢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使研究生理想就業情況與實際就業情況存在落差。其三,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自20世紀90現代我國實施研究生擴招,每年學生數量增幅達30%,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社會提供就業崗位量相對恒定,致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和難度有新的提升。其四,醫療體制改革導致社會醫療行業制度發生變化而醫學生就業認知相對滯后,導致畢業生對就業環境的認知不足就業選擇范圍局限等系列就業問題發生。
2.主觀因素——醫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
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身評價、工作崗位、就業環境等判斷不清晰,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從而影響就業選擇。就業環境日益復雜畢業生的求職壓力也逐步增加,因此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心理問題很值得關注和深慮。首先,碩士畢業生的自我認知和定位不準確:部分學生自我認知高于實際誘發其產生自負心理,在就業擇業中表現為薪資待遇要求過高、高分強調工作地區和環境,不愿承擔醫療行業中的“臟活”、“累活”,拒絕到“小城市”和“小醫院”工作等;與之相反,部分學生由于自我評價過低產生自卑心理,表現出對自身的醫學理論素質和臨床醫療技能不自信,羞于推銷自己、回避參與就業競爭,放棄爭取良好的就業機會使自己陷入不戰自敗的窘境中。第二,碩士畢業生對社會醫療行業認知不確切:部分學生就業時僅考慮個人經濟利益城鄉區域觀念強,忽視社會醫療整體發展,拒絕到薪資待遇差、醫療設備條件差的地方工作,對環醫療境估計不足會出現坐等心理導致面對就業機遇猶豫不決,“高不成,低不就”反而錯過許多良好的就業機會。第三,部分學生存在就業從眾心理:很對醫學專業的碩士生在求學階段僅重視科學研究與學術造詣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忽視自身的性格特異性和能力創造性,不能正確的結合自身實際擇業而是盲目聽從他人意見,形成個人價值判斷和就業去向從眾心理。第四,就業攀比心理:部分學生虛榮心較強導致攀比心理從而影響客觀理性的就業思考,表現為比環境、比待遇、與醫院名氣等,擇業時僅考慮要“面子” 不考慮自身的專業能力等實際情況。
二、醫學碩士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措施
首先,面向碩士研究生開展就業形勢教育,讓其了解社會醫療行業就業現狀。高校面向本科生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等課程引導大學生了解就業環境,然而卻忽視了對研究生群體的就業教育,造成部分碩士畢業生對就業擇業等方面了解不足引發就業問題。對此應積極引導醫學專業碩士畢業生走出實驗室,主動了解當今的社會就業形式及醫療行業改革動向,組織畢業生學習相關的就業政策,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讓學生對畢業環境有一個明朗的認識。
第二,加強就業認知教育,讓其更加客觀全面理性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通過加強對研究生群體的就業認知咨詢與輔導改變現階段部分碩士畢業生片面、不理智、不健全的自我認知與社會環境認知,引導畢業生明確碩士研究生的本質、了解所在專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端正自我定位與認識,以端正的心態、冷靜的思維面對醫療行業改革以及社會醫療衛生行業的就業壓力。
第三,開展就業心理教育與輔導,讓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壓力。一方面通過積極主動的心理引導,排除畢業生其在求職過程中產生的焦急不安、恐慌失措、嫉妒心理等負性情感影響其正常思考和決策,構建醫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心理健康環境。另一方面,還需從側方面時刻關注留意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變化,抵制其因就業壓力過大而引發的系列心理問題。
第四,進一步強化碩士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突破就業局限。教育碩士群體要打破傳統觀念中的“工作要找鐵飯碗”思維定勢和“一錘定終生”的擇業就業觀。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接受并建立新型就業觀念,強化自主擇業意識。
最后,將就業指導工作落到實處:醫學院校輔導員要立足本職工作,竭力為畢業生服務。輔導員就業工作的直接參與人員,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準則,全身心的投身于學生工作。畢業生的工作的繁重的、瑣碎的,但與此同時又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每一位走出校門的學子的命運與前途,輔導員要盡職盡責,為每一個學生把握好發展方向,將這份工作做出精彩。
參考文獻:
[1]蘇紅,陳俊國.我國醫學碩士研究生心理素質的調查與評估[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7,39(4):394-400.
[2]張婷,李鵬.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2(27):56-59.
[3]徐敏華,王毅.高校輔導員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1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