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渙
摘要:我們正處于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醫療器械以及醫療手段一直在不斷的升級,科技力量不僅在醫學上用處極大,在其他領域也不可或缺,科技的發展提高了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促使醫學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醫學水平在科技的輔助作用下,變的越來越高,筆者作為現代的一名高中生,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以及醫學書籍,詳盡地掌握了科技與醫學的關系,科技如何促進醫學水平等問題。筆者就此提出疑問,怎樣能夠把醫學與科技融合起來[1]。
關鍵詞:高中生;醫學;科技;融合
筆者作為現代的一名高中生,思考將醫學與科技融合起來,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1.了解科技知識,提高科學知識素養
現代社會,我們已經不局限于人工治療,據說機器人入體治療或將被應用到現代的臨床治療當中。經過了解,機器人入體治療的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有病人高燒不退或者其他病癥,去醫院進行診治,主治醫生既不給你開感冒藥方,也不通過打針、滴流方式來治愈高燒,而通過一種另類的方式給你進行治療,醫生將一種特殊的機器人植入到病人的血液當中,機器人內部儲存現在所有病癥病因資料以及對應的治療方式,通過逐一排除,該機器人會自動找到高燒不退的引發因素,然后該機器人會自己運動到治療高燒不退現象的免疫系統對該癥狀進行醫治,從而在不吃藥不打針情況下,使病人得到痊愈。這種治療方式現在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但是以前年代的老人們誰能相信現在兩岸的人可以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在科技的力量下,沒什么是不可能的。現在全球的工程師都在研發這種機器人,如果研發成功,這種機器人被廣泛應用到臨床治療的情況是必不可少的,更可能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通過機器人治療病患,我們可以發現,醫學的治療方式與科技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當然,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醫學與科技相融合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關鍵一步[1]。
2.充分掌握高中時期生物學知識,奠定做微生物實驗的基礎
現代醫學方面,大量的項目需要經過微生物實驗來進行檢驗,臨床的診斷結果以及采取的治療手段,很多都需要微生物實驗,所以在高中時期的生物學方面,應該多進行微生物實驗,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對微生物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充分的了解,熟練掌握微生物實驗的操作步驟,奠定做微生物實驗的基礎;從另一個角度著想,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微生物無處不在,醫院的微生物數量更不可同日而語,醫院內有大量的病患,導致了病原微生物的聚集,處理不好,就會使病原微生物發生傳播,所以醫院進行微生物實驗來檢測病原微生物,對病原微生物進行研究,針對性的制定策略,防止病原微生物發生傳播,這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實驗也可以將微生物的水平進行表達出來,從而對該醫院的微生物的控制效果進行評價。微生物實驗在醫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但對診斷以及治療產生幫助,還對醫院的微生物的控制起到監視的作用,能夠及時檢測到微生物濃度高的地方,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微生物實驗在醫學上的作用已經展露無遺,所以我們現代高中生,應該學好高中生物,對微生物實驗進行詳盡的了解,奠定做微生物實驗的基礎[2]。
3.鍛煉高中生的科技創新思維
科技力量的不斷強大,科技水平的不斷創新,都會促進醫學與科技的融合,而發展科技的重要步驟就是進行不斷的創新,正是通過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創造,才造就現在這種科技時代,創新才能夠使科技不斷發展,從而使醫學水平不斷的強大。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每次發生科技革命,都與創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科技手段需要發展,需要提升,所以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就需要不斷的提高,持續的更新,從而使醫學水平也得到提升,我們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發掘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新的醫學理論。人類的大腦是沒有極限的,通過不斷地創新,能夠使醫學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類的健康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科技的發展,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從而增長了人類的壽命。創新能夠將科技與醫學進一步的融合,從而研發新的醫療設備,尋找新的治療方式[3]。
4.討論
現代科技正在不斷發展,科技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對現代醫學水平也產生了極大影響。中國的人口數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因為重工業的不斷發展,汽車尾氣的增多,對我們周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綠色蔬菜越來越少,導致人們的身體健康日益下降,人們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病患越來越多,所以對于醫學水平是一個極大考驗。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醫學設備,提早發現病癥,將病癥“扼殺在搖籃之中”,不僅照顧到了患者的經濟情況,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謂一舉兩得,所以高科技的醫療設備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治療手段,這就需要科技與醫學進行融合,科技進行不斷的發展,就是對醫學發展提供助力,創新思維在科技發展道路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科技與醫學的融合是我們大家的工作,作為現代高中生的一員,我們需要充分了解科技知識,熟練微生物實驗操作以及注意事項,發展創新思維,在未來的醫學與科技的融合方面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王軼群.淺談高中生如何將醫學與科技相融合[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50):10057.
[2]陳自謙,林宇寧.影像醫學的發展與科學創新[J].功能與分子醫學影像學(電子版),2017,02(6):1163-1166.
[3]鄭英,史宏燦,陳軼群等.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01(1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