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創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這個戰略莊嚴地寫入黨章,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對決勝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劃時代意義。
關鍵詞:小康社會;戰略;鄉村振興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至今中央連續發布了14份關于“三農”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等重大戰略指導方針。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等一系列推動“三農”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在這樣重視的基礎上,為什么黨的十九大還要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呢?
城鄉關系發展理念發生根本轉變。傳統城鄉關系發展長期受“城市優先”戰略的影響,城市不斷擴張,經濟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重在推進離鄉進城和非農化轉移,鄉村功能重在強化社會維穩和農民生計安全保障,導致傳統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造、現代農業功能普遍得不到健全。這樣的情況就導致鄉村僅僅是為了服務于城市,農業僅僅是服務于工業。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理念上的根本轉變。如何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城鄉關系發展的最終歸宿是“城鄉融合”,既要保持各自的特色,又要吸收對方的優點,相互支撐,共同發展。鄉村在田園、宜居的同時,要爭取擁有和城市一樣先進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城市在擁有先進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要爭取擁有和農村一樣宜居的環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借鑒其他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經驗教訓的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關系的理想狀態,在此之前必定會有個從對立到融合的發展過程。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曾實行單一的農業政策,通過價格干預等措施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面對環境問題惡化、年輕人口大量流失、鄉村不斷衰落,他們都轉向實行綜合性的鄉村發展政策,把農業生產、鄉村環境、農民福利等問題一攬子解決。日本、韓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都先后實施鄉村振興計劃。而拉美一些國家沒有能力或沒有政治意愿實施鄉村振興,大量沒有就業的人口涌向大城市,導致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正處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能否像一些專家預測的那樣在2024年左右邁入高收入發展階段,進而順利地向現代化目標邁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農” 問題解決得如何。從正反兩方面情況看,我國現代化進程已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上一個五年,我們取得了一份滿意的“三農”成績單,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里落戶,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但是無論城鎮化怎么發展,比如2030年—2035年,農村還會有將近4億左右的人口,所以鄉村必須振興。截至目前,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明顯改善,免費義務教育、新農合、新農保、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變化,并且服務水平還在穩步提升。十八大以來,一些地方還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這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扎實基礎。從國家能力看,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2016年我國鄉村人口占比已下降到42.65%、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已下降到27.7%、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已下降到8.6%。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反哺”農業、農村,可謂正當其時。
作者簡介:李芳(1982.10)山東棗莊,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