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斌
摘要:十九大會議上,我黨就農村穩定與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穩定,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已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本文主要就農村穩定及經濟發展加以分析,分別從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和改善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農村穩定;農村經濟;發展
一、農村穩定及經濟發展現狀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穩定既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又是改革發展的前提,而縱觀各國的發展歷史,也能發現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前提。與此同時,要想保證農村的穩定就要保證農民能夠安居樂業,而要想保證農民能夠安居樂業,就必須切實的解決農民問題。在整個農村工作中,農民問題一直是其核心性的問題,作為農業生產者的農民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起到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其是推動農業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近些年耕地面積則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最終導致出現農產品價格競爭激烈以及質量競爭激烈的現象出現,在當前我國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投入相對較小,產出不多,生產盲目,農產品銷售不暢,浪費嚴重,較低的科技含量,較低的資源利用率以及資源轉化率,較慢的勞動生產發展,較大的城鄉經濟收入差距等都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了農民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的經營現象較為嚴重,同時土地荒置化的現象也較為嚴重,農民針對土地所投入的物質以及所付出的勞動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少,農民只顧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沒有對其進行長遠的規劃;農民過度看重傳統的耕作經驗,而沒有對現代的科技進行有效的運用。農村土地當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土地撂荒現象,而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隱形撂荒和顯性撂荒兩個方面。
二、制約農村穩定發展的因素
(一)土地承包存在矛盾
目前,我國所采用的土地承包政策是依據2003年所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在該項法頒布以后,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一些地區,土地承包沒有完全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執行的,導致農村土地劃分不明確,合同內容不具體、缺乏利益保障、手續不齊全等現象十分普遍。上述原因導致村民土地承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其次,以往采用的招投標方式所進行的土地承包方式,很多承包期限已經達到合同中規定的期限,但是由于農戶間或者村集體間所具有的債權登記關系導致到期的土地依舊在原有農戶手中使用,同時尚未上交相應的土地承包費,該項問題的存在導致集體土地無法及時收回,相應的權益獲得者也無法及時的享受自己的權益,很大一部分新增人口也無法及時的獲得相應的土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民的土地被有償征收,失地居民安置和就業問題不能有效得到解決,這樣就會導致大量的農民失地又失業,為農村經濟及穩定留下隱患。
(二)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農村采用的管理機制主要是村民自治、政務財務公開、致富引導和村民監督等機制,這些機制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家所賦予農民的各項補貼和惠農政策等不能及時下發給農民。另一方面,農村經濟水平發展較為滯后,無論是醫療水平、教育水平,還是福利待遇等等都和城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導致農村特困群體無法享受到應有的效益。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制約農村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農村穩定發展的措施
(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基層組織是穩定農村發展的重要隊伍,也是將國家政策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的主要執行隊伍,是調整農民關系,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對提高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各級黨委政府要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打造素質過硬、善經營會管理、致富帶富本領強的農村干部隊伍。廣大農村干部也要不斷調整自身工作方式和方法,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生活和想法,避免因自身工作方式欠缺而影響農村發展。進一步完善自我,加強自身培訓和教育,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的發展思想,妥善處理農村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落實惠民政策。
(二)提高宣傳教育力度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真正了解黨和國家涉農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廣大群眾遵法守法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積極推進“四德”工程建設,宣揚典型,樹立新風。在廣大農村形成全村一個家,一盤棋的思想,凝聚共識,化解矛盾,相互包容,團結友愛,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和發展。加強文化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村人才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培育有文化,會致富的新型農民。
(三)妥善處理土地問題
土地有關的問題,是牽扯農村工作的關鍵性因素。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把妥善處理好農村土地問題作為首要問題抓好、抓實,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的《土地承包法》和相關政策,將土地公平、公正的分給每一個農民,維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使用權、流轉權、收益權,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利益。不得隨意更改土地承包關系,不得侵占群眾權益。
(四)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如今,我國農村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機械化程度低,制約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比如:許多農作物桔桿都采用焚燒的方式加以處理,這樣不但會影響環境、也浪費了資源,還會降低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果加裝相應的農副產品處理設備等配套設施,對秸稈進行細碎化處理,既可以減少農村秸稈的燃燒帶來的污染,還可以進行施肥。當前,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較多,不斷開發農村低碳技術,加強生態農業建設。但是基礎配套設施尚不完善、科研投入相對較弱,在這一期間,推行低碳技術時機還不夠成熟。
結束語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農村經濟的發展占有著重要的基礎地位,而農村經濟和農村穩定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相關部門就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宣傳力度,妥善處理土地問題,完善配套設施,從而促進農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