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三大主線貫穿始終,其中一條主線就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所開展的三次改革活動:近代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三次改革活動的目的相同,但過程和結果迥異。通過對這三次改革運動的辯證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改革開放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大綱規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國家規定的高校本科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礎知識,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及其發展規律;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其正確分析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而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三次著名的改革運動的分析判斷,就是一次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嘗試。
這三次改革運動分別是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中國當代史上的改革開放。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系來說,就是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開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帶給中國巨大的災難,但同時也喚醒了中國一部分有識之士,特別是身處統治階級高層的有識之士,看到了社會的現實,認清了西方列強的一些本質,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自強”的改良、改革運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提到的,比較著名的”自救”“自強”的改良、改革運動就有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中國當代史上的改革開放。
一、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最早其實是發韌于太平無國的統治區內。太平無國運動開始之初,因當時的清政府不屑于向”夷人”學習,當時的”夷人”就跟太平無國有了較多的往來,自然也就有了太平天國與列強間的商貿交易,包括軍火交易,以至于李鴻章率淮軍與太平軍作戰時,就發現太平無國一些部隊作戰”與恃洋槍,每進隊必有數千桿沖擊”。李鴻章認為這也是清軍在跟大平軍作戰時屢屢失敗的原因之一。為改變這種局面,沖鋒陷陣于一線的湘軍、淮軍、清軍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官,認識到要鎮壓太平天國,使用西法助剿就顯得十分必要;而就在這時,太平天國攻取南京,使西方列強認為他們在《南京條約》中明文規定的通商口岸的利益受到損害,再加上洪秀全又斷然拒絕西方列強提出來的將太平天國區域變成西方列強殖民地的要求,西方列強于是轉而又偷偷地與清軍勾連,掉頭聯合地方清軍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而后來的大清政府也因太平天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害怕自己政權被太平天國推翻,不得不放棄鄙”夷”意識,轉而媚好”夷人”,聯合列強共同消滅太平天國運動。在這種聯合中,清政府既借助洋師,也借助洋技。于是,由太平無國開始的”洋務”活動轉而轉手于清政府的”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近代中國的”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始了。
洋務運動的目的,從他創辦的初意就可以看出來,首在鎮壓太平天國,其后也包括自強自富的目的。這兩條也與列強所希望的有一個平安、富裕、開放、市場自由而最終又受制于西方的中國的要求相吻合,故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洋務運動”從資金到技術到管理,客觀的說也都給予了相當的支持。
洋務運動維持了三十多年。期間中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業,創建了一批新式海陸軍,派出了中國首批的留學學生,創辦了一批新式學校。這些舉措,促進了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創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的先河,近代中人的眼光由只關注自身、只關注華夏,慢慢的開始由中國轉向世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軍工、教育等方面成規模的的向西方學習的開始,雖然從領域方面來說只局限在幾個方面,地域也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主要的幾個城市港口,但畢竟冰河已開,春意已至,中國從此漸漸掙脫自身樊籬,開始主動的投身于世界洪流。
二、戊戌變法:
十九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已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已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里,還擴大到經濟領域以外的競爭。壟斷資本主義的各種競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戰場,那就是中國。西方資本主義已不僅僅想在經濟上霸占中國的市場,而且進一步想在政治文化上控制中國。如果說洋務運動主要是集中于經濟方面的自強運動,那么,十九世紀末的戊戌變法則是除了經濟,還擴大到了政治文化方面的自救改革運動。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最初步的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的民族覺醒。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清醒的看到了當時的中國局勢,提出我們不但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應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要學西方。在他們的宣傳和努力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傳播起來了,變法維新的思潮開始形成了,并最終演變成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
可以這樣說,戊戌變法所提倡、宣傳的范圍要比洋務運動廣泛了許多,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對國家體制和政治稍作改良、要不要實行現代化的教育,維新派與守舊派都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維新派甚至已有了共和意識的雛形。而改良國家體制、初步的共和意識的宣傳,則是洋務運動所沒有的。如嚴復提出的國家是”民之公產”,王公大臣則是”通國之公仆隸”。與幾千年來把整個天下都視作皇家私產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帝王專制思想就形成強烈的對比。
戊戌變法的實質,是在維護封建帝制的大前提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掃清思想和制度的障礙,為業已積攢了一定階級力量和經濟基礎的、正在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士紳階層爭取政治地位。這些資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們提出興西學、強教育,開發民智,以此來達到救亡圖存,維護國本的目的。因此戊戌變法除了繼承洋務運動的經濟、軍事方面還繼續向西方學習以外,又擴而在政治方面和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如政治方面的改革機構、澄清吏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創設高等學堂、中小學學堂,允許創辦報刊等,都為當時散發著一股霉氣的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吹進了一股具有啟迪意義的清新空氣。
但戊戌變法始終是一場不能改封建制度的變法,是一種不徹底的改良,加上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力量的軟弱。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重攬大權,將光緒皇帝軟禁于中南海瀛臺,逮捕維新人士為標志,戊戌變法的百日新政歸于失敗。
三、改革開放:
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始于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相當的物質基礎,有了可靠的制度保證。但相對于當時世界的發展水平,我國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差距,群眾的生活很多時候連溫飽都成問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僵化和凝固,已成為羈絆社會進步的障礙,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亟需一場革新來帶給社會新的活力、新的進步。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鄧水平同志在高擎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一場給中國帶來巨變、給世界帶來震撼的改革開放運動。
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和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相同點:一都是為了中國的進步自強,二都是不改變當下社會的根本制度。但兩者在廣度和深度上卻根本無法比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猶如一位頻死的老人,臨終前服用幾片維生素;而當代的改革開放,簡直就是一場革命。從結果上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均以失敗收場,而當代的改革開放卻收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世界影響上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只能算是世界事件的兩個漣漪,而當代改革開放,則絕對是世界事件中的一顆核爆。
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首先開始于農村,從農村的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發展鄉鎮企業著手,待農村經濟穩國、農民生活改善后,又進一步的對城市工業的改革開放。在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的改革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取得一定的成績后,又逐步對政治文化領域進行改革。從40年的改革過程來看,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從經濟到政治,從民生到國防,每一個步驟都是那么的穩健,每一次的轉向都是那么的明確,雖然我們說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趟什么河,摸什么石頭,我們從今天回過頭去看4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又似乎顯得是那么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
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合理的工業、農業生產體系逐步建立,增長速度適中、步驟穩健的經濟模式初步形成,經濟總體量高居世界第二;國際地位持續提高,中國參與世界事務越來越活躍,中國對世界的話語權更有份量,中國已成為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世界矚目,人均GDP從1978年的150美元左右,提高到2016年的約8200多美元;國民平均壽命從解放初的35歲左右,提高到2015年的75歲左右,我國的社會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自強道路在中國沒有走通,而當代的改革開放在中國卻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前者的依靠力量是已經腐朽糜爛的封建貴族和唯利是圖的西方列強,沒有動員人民的廣泛參與;而后者的領導核心則是信仰堅定、一心為民,已具備了遠大的戰略眼光的工人階級的先鋒分子中國共產黨,并且有了億萬人民的主動參與和極力支持;其次是我們的改革開放還有著社會主義這一制度的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的正確,共產黨人的信仰和行為已轉化成人民自己的力量,同時,改革開放既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相聯系,又與人民的生活改善共休戚,這樣,上下目標一致,黨群團結一心,舉國共同推進改革開放,我們當代的改革開放自然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了。
參考文獻:
[1]王偉光 王滬寧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修訂版
作者簡介:張蘇(1962—),男,浙江寧海人,漢族,本科,寧波城市學院成教學院工作,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