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瑞
摘要:當今時代,在一些語言環境中,出現了違反常規表達方式的詞匯現象。作為一類詞匯現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的變化,值得思考和探討。本文以當下流行用語“假+名詞”結構為例,運用認知語法框架下的語義分析方法,探討該詞匯現象的語義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深入理解說話人使用該結構的目的和意義。
關鍵詞:語義側面;基體;語義域;“假+名詞”
一、問題的提出
a. 這是一幅假畫。
b. 他為人并不老實,總是說假話。
c. 他買了一部假手機。
c. 我一直是假食欲。(新浪微博)
d. 我可能遇到了一個假小明,他平時根本不是這樣。
以上例句中,例a,b,c 都是合法的表達。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出發,“假+名詞”結構所凸顯的是對比義,與真實情況恰好相反或不同;在該名詞的語義域中,存在真假的性質,因此說話人在語言環境中凸顯的語義就被激活。在“買了一部假手機”中,手機是物質實體,有真偽之分,在激活“手機”的語義時,不同的語義可以被凸顯,可能是真,可能為假。但在例c,d中,食欲和小明會有真假之分嗎?食欲、小明與手機不是同類的名詞,手機是普通名詞,有可數和不可數之分,而食欲和小明,前者是抽象名詞,后者是專有名詞,沒有數的差別。小明是現實的人,還會有真假嗎,這是不合常規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仍然可被形容詞“假”修飾,這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這些例句在句法上還具有特殊性。例如:
f. 這部手機是假的。
* g. 我的食欲是假的。
* h. 小明是假的。
由上述例句,可以總結出:諸如手機一類的普通名詞可以實現句法移位,既可構成“假+名詞”結構,也可以把名詞提前,形成主系表結構。綜上,通過語言現象的對比分析,以下三個問題是本文著重探討的:1.“假+名詞”結構的特點2.“假+名詞”結構的語義3.“假+名詞”結構的準入規則
二、理論依據
本文以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語義分析理論為依據,運用側面,基體及語義域的知識探討本文提出的問題。認知語言學看重語義研究。蘭蓋克和泰勒對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根據二人的觀點,認知語義的分析強調語義分析的概念方法,即運用認知語義分析理論的三個層面來分析語義:語義側面,語義基體,語義域(Taylor 2002)。
語義側面為語言單元在特定語境下凸顯的語義層面;語義基體是側面的基礎。語義域是一個更加普遍的百科知識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意義單元的概念化才得以實現。認知語義學中最常見的關于語義側面,基體和語義域的解釋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Taylor 200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凸顯的意義就是正對著直角的線段,直角三角形就是整體的語義域,包括直角邊,直角,兩個銳角,斜邊。斜邊表達的意義在整個三角形的語義中得到凸顯。如果離開這個語義域,那就與一條普通的線段沒什么區別。再例如:我吃了一個紅蘋果。蘋果作為一個普通名詞,被凸顯的是其顏色的語義層面,諸如其重量,產地,大小等都沒有被顯影。在蘋果的語義中,顏色的性質是其語義側面,而整個語義的集合就被定義為了語義域。在“隔壁的老大爺喜歡吃陜西蘋果”一句中,所凸顯的就是蘋果的產地,顏色意義就沒有被激活。通過以上解釋,我們理解了認知語法框架下的語義側面,基體和語義域的內涵。在以下分析部分,我們就運用該理論,來分析“假+名詞”結構的意義及相關問題。
三、分析部分
以上的討論也提出了普通名詞,專有名詞以及抽象名詞這三類的差別。認知語義學認為名詞凸顯的是物質實體,名詞之所以被形容詞修飾,是為了更清楚的表達出名詞的特征,用認知語義學的理論,即為了凸顯該名詞所具備的某一部分語義,因此在“假+名詞”結構中,是為了凸顯該名詞的真偽,一般情況下,能被鑒定真偽須具備的條件是該類名詞是物質實體,能被切實感受;該類名詞需有真偽之分,且兩種對比的語義需共同包含于該類名詞的語義域中。因此,諸如“這是一幅假畫”之類的表達,就易于理解。“畫作”既是物質實體又有真假之分,說話人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將其兩類性質有選擇性的凸顯出來,被凸顯的即為語義側面。而在“我一直都是假食欲”中,名詞食欲屬于抽象名詞,并非像“手機”、“畫作”一類的物質名詞一樣觸手可及,因此,把它放在形容詞“假”后,違反了常規的語法規則,使其具有了特殊性。在本文,筆者試圖提出這樣的假設:諸如“食欲”、“小明”之類的名詞放在形容詞“假”后,表達的是與慣常習慣或行為相對及相反的涵義。現代漢語中“一反常態”一詞可以用來形容這種情況,在違反常態的情況下,可以說其具備真偽的性質。在“假食欲”結構中,語義并非是食欲的真偽,而是凸顯與以往的慣常性習慣不同的涵義,即食欲會因不同因素發生顯著變化,給人造成一種不同以往的感覺。再如“假小明”,該結構所想凸顯的是小明的行為發生了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與以往不同的,為了表達出小明行為出現異常的涵義,其中,小明是多種語義域的集合,而行為的不同則是所要凸顯的語義側面。至此,筆者已經對流行語“假+名詞”結構的表義進行了分析。至于該類結構的準入規則就是語義域含有會出現變化的語義性質,并且這種語義性質呈現出與以往性質不同的一面,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此外,這類名詞在語義上,還是多種語義范疇的集合,因此才會在凸顯意義時出現不確定性。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對流行語“假+名詞”這一詞匯現象作了解釋,并通過對語料的對比,筆者提出了假設,分析了該類結構的語義及其準入規則。在分析過程中,本文以認知語法框架下的語義分析理論為依據,探討了流行用語“假+名詞”結構以及其背后所凸顯的意義層面。通過對該結構的語義分析,也體現了認知語法在語義研究層面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U.K.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