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連
摘要:在實際生活中,信息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這些信息只有被發現才能有效地利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發掘信息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學會提問題,并逐步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準確發掘教材中的數學信息,分析信息中的數量關系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需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從低年級逐步培養,長期加強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關鍵詞:發掘;信息;準確;隱藏;有疑多問;得償所問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實際生活中,信息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這些信息只有被發現才能有效地利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發掘教材數學信息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學會提問題,并逐步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發表獨特見解,標新立異,甚至于“異想天開”,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拓展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數學信息,讓學生學會提問的幾點做法:
一、準確尋找數學信息,讓學生有疑生問
人教版一年級的教材中出現的信息多數以圖為主,伴以少量文字信息呈現。因此,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掘圖中信息,把信息用簡單的文字或數字概況、提煉,并從分析信息中的數量關系中生疑設問,最后通過實踐活動解決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優化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一年級上冊第14頁的主題圖“農家小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然后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信息?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可能會說有1個老奶奶,1只狗,1座房子,2只鵝,2個是食盤,2個筐,3只小鳥,4只小雞,5個南瓜等等,這些都是有用的數學信息。也有可能是學生發現一些沒用的干擾信息,如:老奶奶在喂雞,大白鵝在走路,小雞在跑等等。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明白數學信息和平時生活中所指的信息的區別,幫助學生篩選有用的數學信息,并適時告訴學生有時候數學信息可以通過數一數的方法來獲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主題圖上物品的數量都相同嗎?你有疑問嗎?這時很快就能讓學生在信息中有疑生問,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哪兩種物品的數量同樣多?什么物品比小鳥多?什么物品比小鳥少?
二、多角度尋找信息,讓學生因疑多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當我們學會了正確尋找圖中的數學信,就有了提出問題的前提,再讓我們帶著數學的眼光,從多角度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信息,就能進一步發展學生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因疑多問。例如:一年級上冊第97頁的主題圖,課本呈現了學生跳舞的教學情境。在展示主題圖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信息?有個同學說:“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根據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緊接著列出算式:7+8=15或8+7=15。我緊接著追問:“你從圖中還能發現什么?”馬上有學生說:我發現有的小朋友穿裙子,有的小朋友穿褲子。我及時表揚的這位仔細觀察的學生,進一步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圖中穿裙子的是女孩子,穿褲子的是男孩子。瞬時,學生的眼里大放異彩,異口同聲地說:圖中有5個男孩,3個女孩。平時反應最快的小皓馬上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隨著解題答案露出水面,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水到渠成。接著教師指著板書的問題引導學生明確:有的數學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發現信息,同樣也能解決問題。只要多動腦筋,多角度尋找信息,我們就能提出更多更好的數學問題。
三、發掘隱藏的信息,讓學生得償所問
在數學學習中,有的題目中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有一些題目中的信息是深藏不露的,忽視這一隱性信息,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掘題目中隱藏的信息,加以充分利用,避免學生走進解題誤區,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和能力。例如:二年下冊第62頁例3的除法豎式,教筆算除法時,都會碰到不少學生寫成這樣:
甚至還有個別學生還理直氣壯的說:“老師,我對你寫的除法豎式很有意見,為什么加法、減法的豎式可以寫成這樣…… (如下)
而除法豎式不可以寫成這樣……
而要寫成這樣……呢?寫了2個12太麻煩了。”
我樂呵呵地笑著,一邊拿出12個同樣的圓片貼在黑板上,用一個大圈圈起來,一邊說:“誰能根據12÷4=3這個算式來分一分?”我請剛才提問的那個學生上來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圓片。我指著圓片適時對學生進行講解:這個大圈里的圓片是我的(在除法豎式的被除數中寫上“我”),這個同學把我的圓片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分到了3個。我指著豎式問:分掉了幾個3?一共分掉了幾個?
學生通過觀察馬上明白:分掉了4個3,一共分掉了12個。我緊接著追問:這兩個12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嗎?這個12藏著什么意思?請大家動手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難明白:豎式里上面的12是被除數,藏著被平均分的總數,下面的12是4×3的積,藏著分掉的數量,兩個12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這種除法豎式記錄了分的過程,當我們在分完后有剩余的話,除法豎式更能清楚地呈現分的過程。但是像加法一樣的除法豎式不能反映除法分的過程。所以不能寫成像加法那樣的豎式。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引導學生發掘教材中的數學的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就能讓學生學會提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發掘數學信息,讓學生暢所欲問,從而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學會提問題,并逐步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需要從低年級逐步培養,長期加強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任月珍 《小學生學會提問的實踐與研究》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