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萌萌
摘要:財經作家吳曉波在201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看90后的‘鹿晗們如何改變世界”。他以“大數據下造就的小鮮肉”為視角解析互聯網下的經濟效益。在現在的發展潮流下,如果要用某種社會形態來闡釋波普藝術的話,我認為用鹿晗代表的“偶像們”的興起現象再適合不過了。而鹿晗不僅是90后的代表、新時代的標志,也是波普藝術下的一件成功的藝術品。
關鍵詞:波普藝術;偶像;大眾傳媒;時代
一、事件背景
2017年10月8號,明星鹿晗在微博公布了戀情,一經發出網上一片嘩然甚至造成微博后臺系統崩潰,一條微博點贊量超過五百多萬,話題量更是成為爆點,熱搜量連續幾天只上不下。接下來的幾天不僅是在各種網站渠道,就連身邊的人都無不在討論熱議關于鹿晗的話題,由此可見一位偶像的公眾影響力,而大眾對于一件娛樂事件的爆發點所產生的效應也可見一斑。
二、關于鹿晗
鹿晗是當下較為成功的一位偶像,在平時,我們不僅能在電視、網絡上看到他的各種新聞視頻,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能看到他代言的各種商品、海報。這不得不使我們去思考鹿晗為什么如此之紅?一個頂級流量小生對于大眾生活的影響力究竟會有多大。搜索鹿晗的資料他并沒有什么出名的代表作品,雖然是以歌手身份出道但也沒有像TF-boys那樣有“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這種讓大眾張口就來的成名曲,但是他依舊很火,可以說鹿晗就是一個在當下大眾傳媒和大眾營銷快速發展中最成功的商品符號和藝術品。
鹿晗即“偶像們”就是通過在大企業的包裝下運用大眾傳媒、大眾營銷的方式爆發式走紅,互聯網是最多的傳播途徑讓這些“偶像”快速走進大眾生活,這種走紅模式就好比將一枚芯片的植入大眾的腦中,讓大眾在無意識下“被”接受,等反映過來的時候只會感嘆一句“他呀,鹿晗,認識認識”。這種模式有意無意地瞄準的是社交媒體的各種粉絲群體(尤其是年輕的小粉絲),然后在粉絲的效應下再反向轟炸大眾媒體以進行各種形式的大眾營銷開展商業模式。這也是新時代的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
三、波普藝術
POP Art,顧名思義就是流行的藝術。這個流派的著名藝術家有很多,比如美國的安迪.沃霍爾,日本的村上隆,中國的王廣義。他們也是全世界藝術家們都討厭的存在:他們追逐名利,他們讓藝術觸手可及,不再高高在上,使得藝術家也走下了神壇。
波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隨著科技經濟的發達流行藝術越來越流行,它運用的新技術使藝術品的制作成本和傳播成本也越來越低。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波普藝術跟其他藝術的觀念是比較對立的:波普藝術家認為藝術應該是能夠被大家理解的,應該是觸手可得的。
四、偶像時代
現代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人們總是想試圖通過一些極致的娛樂方式去緩解這種壓力、釋放自己。而媒體正是抓住了大眾的這一心理,常常在僅僅只是捕捉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關于“腦殘粉”的事件,就通過賺人眼球的新聞標題來娛樂大眾以賺取非額的經濟利益。在當下,即使“偶像”早已成為21世紀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圈大眾文化和日常文化無法回避的話題,但仍然有些人對它嗤之以鼻,認為它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然而它真的毫無意義嗎,由此來研究兩個問題:
第一,什么是有意義、值得研究的事情?
人們常常有兩種聲音:第一種,我只研究“好”的東西;第二種,我想研究“有用”的東西。而什么是好的又什么是有用的呢?這些卻又是個問題。所謂“好”,就是沿著“經典”與“傳統”來研究那些令人尊敬的、千古流芳的東西。所謂“有用”,最直接的——最有影響的。因此當我們弄懂了一個千古流芳的藝術品,把藝術品放到今日依舊能引起我們對社會反思的,這就是藝術的價值。每當人們弄懂了一件我們就能多個角度去認識這個時代和我們自己。
其實現在很多流行的網絡文化也有很多人并不是很能接受,就比如直播,這只是一種很無聊的東西但依然吸引了很多人的觀看,還造成火爆一片。讓人不明白的是,這些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人看?因為在偶像文化里,無論你喜不喜歡,了不了解,參不參與,除非你不看新聞、不看電視、不看電影、不交朋友,否則很難做到與別人的生活全然無涉,受到別人的影響自然也會去觀看,就會有更多的人觀看。這就是大眾媒體的影響也是大眾媒體的魅力。
第二、“偶像”究竟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粉絲與偶像之間其實也沒有過多的正面接觸,粉絲在參與什么,見證什么,都只是在電腦前手機上投票吵架寫評論,就像平行時空一樣,但卻讓粉絲與偶像在這個時代成為最蔚為可觀的一個微妙“共同體”。
在中國,大多數的都是給人一種“只要臉好看就能當偶像”的錯覺,而這些都是職業素養不夠所造成的,所以能真正擔得起“偶像”概念的人,少之又少。一個能稱得上真正“偶像”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在在一個時代引發一種文化現象甚至引領一個時代的文化潮流,然而,這個仍需努力。
五、我們與藝術
1957年,漢密爾頓發表了一張流行文化的藝術清單,清單中涉及了當代大眾文化的特點,這份清單到了60年后的今天依然反映了整個時代的流行狀態,依然有著波普藝術流行之初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上個世紀60年代安迪.沃霍爾用作品《瑪麗蓮.夢露雙折畫》來諷刺社會名流其實是一件經過包裝的商品,那么在21世紀后的今天那些所謂的“偶像們”不也正是包裝下的商品嗎。時代不同,藝術卻是遙相呼應。
藝術大師畢加索說:“藝術沒有過去和將來之分,如果一件藝術品無法在當今持久的生存,那么它就沒有思考的價值”,藝術是永恒的,而我們需要從每一件藝術品中不僅要去思考當時的社會的形態也要去探索未來的可能。在這樣的潮流軌道上,每一位藝術工作者能否把握住藝術的方向,成為了藝術家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在新時代下探索各種未知,去看到藝術家思想的火花,去看到“自己”,將藝術走進大眾、走進生活,讓更多的人理解藝術、欣賞藝術。
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止,因為新時代,已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