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種形式,藝術的出現與發展其實也是一種形式的表現。事物的形式取決于自然界的選擇,而對于藝術形式的表現,它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個人意識。繪畫藝術的形式是后天建立起來的,與一般事物不同,形式和內容是同步發展的,這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追求。這意味著繪畫藝術和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主觀思想的創作。不管是藝術形式、藝術型態還是藝術行為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讓藝術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形式;型態;行為
一、前言
自遠古人類誕生,生存便是第一位的,隨之產生了諸多行為。為了記錄人類的這些行為方式產生了原始藝術,最早可追溯到三百萬年前至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在歐洲發現的遠古洞穴壁畫為代表。隨著人類的發展,藝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不僅僅只是為了記錄,更多的轉變是對情感的一種發泄或寄托,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與發展。
二、藝術的形式、型態、行為
(一)藝術的形式
“藝術的形式”其實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指 把生活中的形式或形象藝術化;其二是指將情感寄托在藝術形象上或外在物質形式的諸多因素上,即而形成 藝術形象的一切可以直接感覺到的形式因素上,比如色彩、線條、聲音...及其有著一定規律的配列組合等等。
在一切的藝術形式中,美術作品是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想要構成一件美術作品形式美,需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型態變化;二是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要表現的審美意象;三是語言規則(對比與和諧、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及其所呈現的審美關系。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更是多種多樣。油畫、版畫、雕塑、中國畫等等傳統繪畫形式已不再單一存在。包括一些傳統民俗文化(剪紙、泥塑等),戲曲文化,視聽影音及燈光電子等也都融入到藝術的表現之中。現當代的藝術家所表現的藝術品都以打破常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在藝術品表現的媒介等各因素尋求突破與變化。
(二)藝術的型態
藝術型態的表現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具體運用中,圖像元素的種類越少越接近(包括大小、形狀、色彩、方向、紋理等),呈現的和諧性會越大。但過分統一會減弱視覺的沖擊力,削弱藝術型態所要表現的藝術效果,所以在審美中產生了對比關系的各種因素。而這種對比關系就是將藝術作品中的對象和事物的性質(形狀、大小、位置、方向、面積、色彩、紋理等)及其他方面的對立因素更加劇烈的表現出來。列如事物的:大小、粗細、疏密、曲直、規則不規則、剛柔、簡繁、動靜、傳統現代等,藝術作品不僅有藝術的美而且還包含著型態所傳達的美,它不僅存在于藝術的美中,其本身也是一種獨立的審美價值。
(三)藝術行為
藝術的行為活動其實在藝術家為一件藝術品籌備之初便已經開始進行。藝術家的思考,素材的收集,創作的過程,作品完成后的展出方式其實都是一種藝術行為的持續性。
而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興起了一種現代藝術形態,它就是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作的媒介,并在一定的時間內延續,將之稱之為行為藝術。行為藝術的鼻祖是法國著名藝術家伊夫-克萊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一座樓上自由落體而下,把這稱作《自由墜落》。行為藝術進入中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徐冰,蒼鑫,戴光郁,阿嘉娜等作為當代行為藝術家,開創了中國行為藝術的先河,其作品都非常具有自己的風格和意義。
行為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相對于音樂、繪畫、建筑和其他所關注的藝術行為不同,它更強調藝術家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的意義,是一個具有表演性質的過程性藝術。總之,行為藝術有多種形式,表達方式也不同。許多人并不一定理解每個作者的作品所要呈現的意義,但是藝術沒有對錯,每個人對待不同的事物都有在自己的理解方式。
三、結語
所有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種形式,藝術的出現與發展其實也是一種形式的表現。事物的形式取決于自然界的選擇,而對于藝術形式的表現,它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個人意識。繪畫藝術的形式是后天建立起來的,與一般事物不同,形式和內容是同步發展的,這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追求。這意味著繪畫藝術和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主觀思想的創作。不管是藝術形式、藝術型態還是藝術行為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讓藝術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朱伯雄.世界美術史[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64.
作者簡介:宋錕(1987),男,漢族,籍貫:山東淄博,西安美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