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嵐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闡述了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給中國發展帶來的阻礙和困境,提出了中國應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對策和策略。
【關鍵詞】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 對策
一、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新趨勢分析
第一,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速度越來越快。現代世界經濟發展中一直以經濟區域化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為主要趨勢。在多哈回合陷入困境之后,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受到較大的阻礙,這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前提。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進入到21世紀之后,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實施數量呈現出幾何式增長態勢,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第二,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主要形式。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對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分析結果顯示,自由貿易協定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進入到新世紀之后,絕大多數骨架簽訂的區域性貿易協定都是自由貿易協定,截止到目前為止自由貿易協定在區域性貿易協定之中所占比重已經高達90%。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貿易協定和其他區域性貿易協定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在靈活性、成本性、便利性、獨立性上均具有良好的表現。
第三,全球區域一體化以高標準、高覆蓋為主要發展方向。傳統的區域貿易協定局限在貨物貿易自由和關稅、非關稅壁壘減讓層面,新時期的全球區域一體化已經突破這一限制和范疇,現如今的全球區域一體化已經拓展到服務貿易、農產品貿易、投資、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標準、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多個層面,近幾年來全球區域一體化還有向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拓展和擴散的趨勢。可以說,新時期的全球區域一體化的協定領域和規則范疇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和廣度,區域貿易協議的質量也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新一代的自貿協議往往對貿易投資便利化內容、商業環境建設標準、互聯互通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傳統區域貿易協定相比具有更高的法律標準和法律要求。筆者在調查分析之中發現,全球區域一體化正在探索超越世界貿易組織要求的消費者保護政策、競爭策略、投資政策、環境法規標準和勞動標準,并且已經漸漸地將之落實到實處,使得區域經濟發展能夠承擔更多的投資者義務、社會責任和反腐敗公共治理功能。
第四,全球區域一體化以南北性區域貿易協定為主要發展趨勢。在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之初,南南型區域貿易協定和北北型區域貿易協定為主要發展形態和趨勢,但是較為知名的區域貿易協定均在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各自的區域范圍之內。在新時期的區域合作浪潮之中,南北型區域一體化組織漸漸成為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趨勢,即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合作組織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很多早期純粹的南南型和北北型區域貿易協定漸漸衰落,最終導致解散。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型區域貿易合作方式能夠促進成員國之間的收入水平趨于收斂,使得各國經濟發展得到均衡的提升。
二、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給中國帶來的挑戰
首先,歐美日發達國家在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采取規避中國策略。我國在自由貿易戰略發展上起步較晚,截止到2014年中國和自由貿易協定區的貿易額度在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度中所占的比重尚不足15%,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自由貿易比重要遠遠超過中國,這在無形之中將中國排除在了區域經濟貿易體制之外。歐美日對中國來說屬于非常重要的貿易對象和貿易伙伴,如果三者之間達成區域貿易協定。那么將會對中國的貿易總額和區域貿易發展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德國經濟學家尼迪克·何衣德認為TTIP區域貿易協定的簽訂將會對金磚五國的人均GDP產生負面影響,使得新型的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遭受到嚴重波及。TPP提出的勞工標準、環境標準和原產地標準將會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很強的轉移效應。事實證明,如果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過程中規避中國的話,那么中國將失去自身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會對中國的貿易總額產生負面的影響。
其次,域外力量的卷入使得區域一體化發展面臨重重阻力。美國作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的主導者,在東南亞、東亞經濟發展中如同一顆釘子,使得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遭受到嚴重的波及和影響。一方面,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會削弱東亞地區國家經濟發展的內部聚集力,另一方面其也會增加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阻礙和束縛。東亞地區的韓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文萊等國家對和中國共同建設區域貿易協定的積極性一直表現得比較弱。日歐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也會削弱日本在促進東亞經濟發展一體化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便RCEP協議順利簽訂,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也會遭受到原生的制度性阻礙和困境。
再次,貿易規則競爭將使提升中國全球區域一體化的步伐和進程。在美國的主導和倡導之下,區域貿易協定的標準顯著提升,現階段勞工標準、環保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和國有企業均稱為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和簽署過程中的門檻。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標準的提升加大了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協定的難度和協調性,使得中國和東亞在全球貿易體系之中的制度空間得到了很大的壓縮和限制。對于中國來說,TPP協議最大的挑戰在于中國能否在大國博弈的過程中堅守自身的核心利益:而中國如果放棄加入TPP的話,是否將會失去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之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在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新趨勢中,中國在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之中的談判能力、規則制定話語權、國際規則修改能力將成為中國能否繼續屹立在世界貿易之林的關鍵因素。
最后,美國在全球區域一體化發展中試圖重新制定對自身有利的貿易規則。美國近年來一直強調全球區域一體化過程中的重商主義原則,試圖重塑區域貿易協定之中的游戲規則,以謀求自身核心利益的最大化。舉例來說,近年來美國紡織品生產商充分利用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制定的嚴格的原產地壁壘原則,實現了大量的紡織產品貿易順差,這無疑極大地摧毀了東亞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供應鏈,給東亞區域一體化的而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
三、中國應對全球區域一體化的對策和戰略選擇
(一)明確戰略目標和戰略取向
我國在自貿區建設的過程中,將自貿區建設類別劃分為市場導向型、政治導向型和資源導向型三種類型,筆者認為在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和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以其中一種作為戰略實施計劃的重點,然后兼顧其他。
市場導向型指的是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通過促進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根源在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盛行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國家,中國對多元化和廣闊性的出口市場具有較高的要求,我國建設自貿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于進一步拓展對外貿易,使得產能過剩的經濟發展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促進企業出口的穩定增長。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的自貿區之中,很少有經濟發展占據世界經濟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國應當重視和這些國家的聯系合作,抓住重要戰略發展機遇和自由貿易區建設談判機會,筆者認為將中國一歐盟自貿區的建設放在自貿區建設上的重點是可行且必要的。
資源導向型指的是為滿足我國經濟發展資源需求和能源供給需求而建設的自貿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能源的安全攻擊息息相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石油、銅礦、鋁礦、天然氣和鐵礦都需要大量進口,在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口不斷增加的前提下,糧食和肉類的進口需求也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建設資源導向型自貿區就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中國和秘魯、智利等效果建設的自貿區就屬于資源導向型自貿區。
政治外交主導型指的是中國為實現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目標和外交安全目標而建設的自貿區。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將政策目標進行鎖定,從而實現國內經濟改革的順利實施。中國應當主動接納那些對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和改革有意的國際經貿規則。除此之外,在國家發展中,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也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尚未實現國家統一,東海和南海也常年處于爭端之中,祖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建設成為我國自貿區建設關注的關鍵問題。
(二)立足亞洲、放眼全球
首先,中國要注重中華經濟區的打造,實現港澳臺地區經濟統合發展,使得中華經濟發展區能夠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外部挑戰。中國大陸目前已經分別和港澳、臺灣簽署貿易協定,市場依然處于相對分割的形態。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要致力于建設一個貿易投資高度一體化和統一化的中華自由貿易區,實現中華貿易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效益。筆者認為中國大陸地區要盡量地向臺灣地區釋放善意,積極地和臺灣地區不同的政治黨派進行意見交換,打破臺灣地區和大陸建設經濟貿易區的顧慮。
其次,要重點經營和周邊國家的自貿區。中國可以和周邊國家擴大貿易合作領域,如,擴大投資和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談判,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原產地貿易規則,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加強海洋經濟合作,加強標準一致化、減少非關稅壁壘等提高自貿區規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