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雨
企業與個人一直都是相互依靠、相輔相存的命運共同體。企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個人的切身利益。以往企業樹立的觀念是企業和個人共同發展,但本質上仍然是個人為企業打工。如何更改這樣的局面,實現企業與個人的利益大融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1、企業的使命
企業使命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稻盛和夫《經營十二條》的第一條“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闡述了:首先的大原則就是樹立光明正大、符合大義名分、崇高的事業目的。企業使命是企業對自身和社會發展所做出的承諾,同時也影響經營者的決策和思維。這段話說明,如果企業想做大,必須要每一位參與者從內心深處產生必須持續努力工作的欲望。
企業的使命,不僅僅是創造利益,更要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2、企業的思維
在企業發展的長河中,經濟思維是至關重要的。
新古典企業理論認為,最大化股東利益能夠最大化公司利益,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或者說股東價值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這種“自利主義思維”,隨著經濟的發展,遇到了極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企業不能只顧為股東創造價值,更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而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指出:關于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合理的定義——創造客戶。客戶是企業的根基,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正是客戶決定了企業所為,要從市場和客戶的視角來看整個企業及其經營的有效方式。為客戶創造價值這種“利他主義思維”顛覆了傳統經濟理論,但卻違背了企業最基本的營利目的。
這兩種思維都是具有局限性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對于企業的外部要求日益增多。認識企業使命,平衡利益相關者利益,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才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3、企業的社會性
人類的本性,決定了企業的社會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人類的本性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利益,對許多人來說,諸如同情、情感共鳴、友誼、愛以及改善社會的愿望比個人利益更加強烈,尤其是當人們獲得更高層次的心理成熟時。
稻盛和夫在京瓷公司發展中一直遵循的社訓是“敬天愛人”。“敬天”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尊重道德和人性。“愛人”涉及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特別強調員工和社會。
因此,企業的價值觀應當將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顛覆傳統企業利益追求,實現企業與個人的利益大融合。
4、企業的變革
《清華管理評論》2014年第9期“網絡經濟下的突破性戰略思維”,提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更滲透到各個行業、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輸、交換、儲存方式,更改變了人們溝通、信息獲取和利用的方式;不僅改變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更推動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的變革。
網絡經濟成為商業規則重構、企業運營方式和組織變革的基石。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正經歷結構性而非周期性的產能過剩。而錢德勒提出“企業的管理革命”闡述了,隨著企業規模的膨脹和交易內部化的擴大,各種生產要素的調配也更加復雜,企業的管理越來越復雜,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出現了大企業病,這也會使資源的使用效率逐漸降低。
如今市場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市場呈現出瞬息萬變之勢。網絡經濟下,企業的變革勢在必行。
5、利益大融合
平臺智能化的發展使信息搜尋、溝通、支付等交易環節變得更加容易,降低了交易成本:聚合用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群體創造的力量,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通過整合資源,以開放、共享、互利、對等、協作等方式形成信息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大融合。
網絡經濟推動了利益大融合,尤其是社交網絡的不斷擴展使財富在更大范圍的不斷創造成為可能,并日益成為利益產出的新方式。利用用戶間的社交關系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作關系,構筑了強大的關系資本,成為企業?新零售的制勝力量。
在利益大融合的驅使下,個人與企業共同參與到企業的利益創造活動中,發揮企業內部和外部創造的力量,思想和智慧相互碰撞、借鑒、補充和啟發,從無序到有序,從散亂到集中,從微小到宏大,迸發出經濟時代無法想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