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慧杰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國與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正在更加緊密和深入地發展,投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然而對沿線地區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各種環境問題也相繼顯現。因此,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刻不容緩,以此改善國家形象,助力中國可持續發展,保障“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
【關鍵詞】一帶一路 綠色金融 環保 發展一、綠色金融的提出
現代工業生產模式下,發達經濟體系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收入水平迅速提升,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綠色金融隨著國際可持續發展要求應運而生,代表著國際金融業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
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指一類有特定“綠色”偏好的金融活動,在這類金融活動中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決策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并通過一系列的體制安排和產品創新,將更多的資金投向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同時降低對污染性和高耗能企業和項目的投資,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專家對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即綠色金融政策進行了定義。比如馬俊等人的研究認為,綠色金融政策是“通過貸款、私募基金、債券、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金引導到支持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二、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戰略得到沿線國家的廣泛認同和積極參與,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當前,“一帶一路”戰略包括超過70個國家,涵蓋蒙、俄、中亞、中東、南亞、東南亞、中東歐等地區,沿線國家人口約44億,占全球的62.5%,GDP規模約21萬億美元,占全球的28.5%。面對如此大的規模與體量,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資金鏈的持續與完整尤為重要,金融的支持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綠色環保已經是全球各個區域、各個國家發展所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亦需面對。因此,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境問題嚴峻
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到資源稟賦、產業分工、地緣政治的制約,在現代化進程中明顯落伍。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歐亞大陸,主要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亞洲地區,其地理特征是氣候異常干燥,降雨量極其稀少,土地荒漠化問題十分嚴重。我國西部三分之一是沙漠,新疆沙化率達到64.34%。沿線的中東、中亞等地區,荒漠化也日益加劇。例如,哈薩克斯坦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萬億公頃土地沙漠化,其面積在中亞國家中高居首位。脆弱的生態環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發展產生威脅,也制約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所以綠色低碳發展顯得尤為必要。
(二)中企海外環保實踐有待提高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的金融信貸公司可以幫助中資企業繞過如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信貸環保條款的規定,直接進行投資。這雖為擴大市場份額提供了信貸支持,但也導致了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對環保問題的不夠重視。
早期,由于中國政府和企業多堅持“投資遵循屬地原則”,而一些投資國本身的環保規定較為落后,導致中資企業易依照習慣性思維將維護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作為第一要務,忽視環境風險并降低環保成本,進而導致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不利的國際影響。“一帶一路”戰略所涉及的投資國家地區和行業差異性較大,面臨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實行“一帶一路”的戰略同時,如能將綠色金融嵌入進去,不僅有助于消除沿線一些國家的環保顧慮,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而且還能推動改善全球投資質量,為全球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作用,進而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國際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2003年,花旗銀行、巴萊克銀行、荷蘭銀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等10家國際性銀行共同創立了“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之后匯豐銀行、1P摩根、渣打銀行和美洲銀行等眾多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宣布接受該原則。赤道原則要求金融機構在投資項目時要綜合評估該項目對環境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推動環境保護及社會協調發展,強調環境、社會與企業發展目標的統一。目前,全球有36個國家,81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正式宣布接受“赤道原則”。隨著“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要求,中國銀行業也在積極加入赤道原則,除了興業銀行,2017年江蘇銀行也宣布采納赤道原則。
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環境規則和標準不斷提高。從TTI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協定)到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在不同于WTO框架的新貿易格局下,環境與貿易的相容性越發得到重視。而中國所主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支撐其發展的區域投資開發機構,要想在國際經貿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就必須展現出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環境管理能力。一個較為完善的對外投資綠色金融體系,正是這種能力的核心成分。
三、綠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
(一)萌芽階段
自1972年參加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起,中國政府便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1981年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其中便規定了“利用經濟杠桿”保護環境的政策。1984年,國家發布了《關于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的規定的通知》,明確提出環境保護資金來源的八條渠道,許多都與環境信貸有關。1995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關于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級環保部門要學會運用信貸政策作為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的重要手段”,國內部分銀行開始發放綠色信貸,我國的綠色金融制度正式建立。
(二)起步階段
進入“十一五”時期,重要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政策相繼出臺。并推動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獲得了初步的發展。2007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環保總局、銀監會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緊隨其后,環保部門與金融部門的合作范圍擴大到保險、證券等領域。2007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保監會聯合制定的《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對外公布,這一文件意味著綠色保險制度正式啟動,成為繼“綠色信貸”后國家環保總局聯合金融監管部門推出的第二項環境經濟政策。
(三)發展階段
進入“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更加重視。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中國未來到2020年的多項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的改革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其中就包括“加快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其中首次提出了“要建立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3月全國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綠色”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明確提出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綠色金融還是8月G20峰會的重要議題,中國作為會議的主席國,推動組建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以鼓勵各方根據國情特點,深入研究如何通過綠色金融調動更多的資源用于綠色投資。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工作已被寫入了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公報,這不僅是中國對環保的重視,更是對全球環境保護做出的重要貢獻。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透明的環保信息披露機制
環境信息披露有利于消除各方誤解,形成監督機制,進而確保各方權益,因而環境信息披露在國際上屬于多邊開發銀行對機構的強制性要求。中國在“一帶一路”的進程中,相關的金融機構在投資時應在項目論證、建設過程和后期運行中加強對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考慮,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而且,金融機構應要求項目方披露一些環境和社會風險應急應對預案,并嘗試運用環境責任險來管控環境風險。同時,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國應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試點地區建設,實現環境與社會經濟在區域內可持續發展,并為參與國際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提供經驗。
(二)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根據亞投行和世界銀行預測,到2020年之前“一帶一路”基建投資總需求在每年8000億美元上下。如此大的體量,僅靠政府財政支持,遠遠不夠。除多邊開發銀行和信貸機構外,還應積極借助社會資本來發展綠色金融。為助推綠色金融發展,可以通過再貸款、財政貼息等方式來支持綠色信貸發展,并嘗試將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為企業提供較低的綠色信貸融資成本。以浦發銀行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浦發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1808億元,在對公貸款中的占比超過12%。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中國農業銀行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農業銀行在英國倫敦發行10億美元等值雙幣綠色債券,成為亞洲金融機構發行的首單人民幣綠色債券。
(三)重點支持生態友好型的綠色產業
“一帶一路”沿線,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豐富,傳統能源富集,土地遼闊而人口稀少,具有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無可比擬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也意味著沿線國家和地區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良好機遇。綠色金融要重點支持沿線的清潔能源、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生態農業、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等綠色項目,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綠色產業上來。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國對外開放模式的新轉變,深化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經貿、人文、科技、生活等各領域的合作交流。當然,“一帶一路”的推進也面臨著環境保護的壓力,如果能與綠色金融緊密結合,搭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不僅有助于落實此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發展戰略,更將體現出中國日益上升的領導力和國際貢獻,推動改善全球的投資質量,為復蘇全球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的作用,最終塑造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也必將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