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全 林靖鴻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的主要矛盾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結構出現問題。為此我國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從產品和服務兩個方面,對處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農村經濟創新內涵及影響、現勢和建議,進行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村金融創新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與相關實例分析
(一)供給側改革提出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我國政府通過采取積極措施,不僅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而且對于經濟危機中世界范圍內經濟的惡化起到重要的防范作用。但與此同時,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給我國經濟管理遺留下許多問題。長期以來忽視供給側,突出需求側使得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在此形式下,中央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戰略理念,努力通過創新驅動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
(二)供給側改革成功案例
在滴滴出行、嘀嗒出行等互聯網出行行業出現之前,大多數人的私家車都處于閑置狀態,出于對成本高、風險大的顧慮,人們一般不會通過交易來變現。隨著滴滴出行等平臺的出現,像私家車這樣的閑置資源能夠達到共享。這些智能出行平臺出現不久就發展到現在這么大的規模,為人們提供出行服務,是供給側改革的例子,同時也是共享經濟、互聯網+的代表。
二、農村金融創新內涵、影響及必要性
(一)農村金融創新內涵
我國政府一直將農村金融創新作為改善農村經濟的重要環節,并且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狀況的改善提供了可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是就眼下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供需失衡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供給側背景下我國對農村金融的創新必須要從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兩個角度出發,著力改善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改變以往的農村金融發展思路,從而幫助農村經濟穩步向前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對農村金融創新的影響
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農村金融產品結構的優化、農業生產力方式的改變和綜合生產力的提高,從而開拓農村金融產品的市場空間,有助于金融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產生農村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從而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
(三)農村金融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
一方面,作為農村金融產品主體,中小企業生產商轉變生產模式,引進先進技術,促進農村金融產品的生產效率,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機構,政策性銀行等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和有關機構應建立健全資金借貸和風險補償機制,從而推動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農村金融創新必要性
第一,金融產業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環節,而農村金融創新正是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力量之源。
第二,農村金融創新是農業產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有助于加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聯系,實現新型的農業發展機制。
三、農村金融創新現狀分析
(一)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現狀分析
第一,金融產品創新主體單一,金融機構創新動力不足。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幅員廣闊、分散,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涉農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積極性和力度相對較弱。
第二,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不夠完善。由于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于農戶的財政支持、農產品生產部門的稅務補貼等相關措施不夠全面,使得小中型企業在開展生產工作的過程中不能擁有足夠的發揮的空間。
(二)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現狀分析
第一,以往的金融服務模式過于簡單,服務內容過于單調,不能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保持一致的步伐,難以提供現代化生產下的農民所需要的金融服務,而且缺乏創新,主要以模仿大型國有銀行為主,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相對于人為風險而言,自然災害的難以預測性,使得沒有抵抗能力的農民在面對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孤立無援。農民對于此類風險的最大保障就是保險。然而,高成本,低回報的保險模式使得農民對此望而卻步。
四、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村金融創新對策建議
(一)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有效途徑
第一,應有效發揮跟農業相關的金融組織的主導作用。研發新型金融產品,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第二,完善落實相關配套政策。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涉農各部門分工明確而聯系緊密,出臺相應政策支持金融產品創新。
(二)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有效方法
第一,作為政府要根據屬地區域實情,為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制定相應政策,起到一定扶持作用;作為金融機構自身要在充分考察地區差別的條件下開展金融電子建設,完善金融服務,更好服務于農民,從實際出發為農民攻克生產經營難題建言獻策。
第二,作為政府要對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考察,提供便民措施,最大程度提供財政補貼以及風險損失補償;作為金融機構,應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農民的信用檔案,這樣有助于減少和避免在金融服務活動中所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