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男
【摘要】表外融資在國內也在海外存在著,新經濟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的背景發展。表外融資形成的資產和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未確認,企業的實質性的資產負債的規模和收入水平可以改變,有一定程度的財務狀況的資本結構美化作用。
【關鍵詞】表外融資 資產負債表 負債規模
1.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從80年代開始,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經濟變化。世界上有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資本市場正繁榮。隨著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加快,金融界新的金融手段出現了,金融能有效地提高資金籌措的效率,避免風險,實現投機利益。
90年代以后,依靠知識技術的科技企業像雨后春筍一樣產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籌措資金和融資已經成為該企業發展的必然。表外融資是新企業的融資方法和手段。
1.1.2研究意義
表外融資和一般融資方式最大的差異是以這種形式來解釋的資產和負債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不出來,同時貸款的收入和費用卻可以計算損益表。因此,如果采用了表外融資這種方式,企業的資產負債規模和收益情況不同,企業的資本結構就會大大改善。財務的主要目標并不是提供符合國家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還需要滿足各方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內研究現狀
陳紅(2007)通過問卷調查,目前正在尋找有關我國對外融資的問題,對該問題加強了公司的表外融資治理,并對強化外界融資的具體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鄭偉生(2010)分析了由于表外融資在我們國家的現狀,我國上市公司的特點主要是掌握公司支配權,但股東們在董事會上比例很重,但獨立董事卻相對較少,因此獨立董事無法決定企業實際決策。
1.2.2國外研究現狀
Pill Hancock(1988)根據大量專門機構發表的金融相關機構相關意見的草案,對衍生產品的表外融資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表外貸款的風險性和表外貸款的規模和政策有關,而且表外貸款規模達到一定水平,也會增加對財務信息的缺失。
2.表外融資相關概念及現狀分析
2.1表外融資的相關概念
2.1.1表外融資的內涵
為了準確的研究表外融資的問題,必須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從表面上看,就是“表”的意思。“表”是指會計報告書中的資產負債表,主要是反映企業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解釋,是當企業要支付的現金超出自己實際的支付能力時,而使用的特殊的貨幣手段。
2.1.3表外融資的主要形式
對外融資最大的特點是根據修改會計準則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動。某部分表外融資方式根據會計準則的修訂而表內化。現在,對以下三種表外融資方式進行討論。
(1)租賃
租賃是比較傳統,但目前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表外融資方式。租賃是一種義務,在租賃期間可以擁有出租房的所有權。
(2)合資經營
為了滿足大型建設和經營事業的資金需要而形成的表外投資行為中,合資經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合營企業的特點之一是強調了對合營各方對實體的共同控制。
(3)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成長為廣泛使用的金融工具。資產證券化是指資產組合進行的融資及企業全部資產進行股票融資。資產證券化是一種融資技術,可以實現資本市場上證券的發行和銷售。
3.表外融資發展面臨的問題
3.1信息披露不夠完善
現行的企業法的規定財務信息比較全面公開可以對股票市場信息是不完全披露,表外融資的披露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現行的資產支持票據,作為資產證券化產品,對信托制度導入了表外資產證券化保持了開放態度,形成表外融資。如果不強化相關證券化資產的信息披露,那么投資者在把握潛在風險的過程中,會產生錯誤的判斷。
3.2監督措施的缺陷
金融危機的發生是因為金融監督系統的不完善以及對金融革新無法有效的監視。比如,中國證券監督協會是監督我國上市公司的重要機構,對違法行為有一定的處罰,但法律執行權限的范圍還不夠,很難深入調查一些企業隱藏的偏離行為,處罰的強度也相對脆弱。
3.3企業內部控制漏洞
我國雖然頒布了內部控制指引,但實務作業中,監督不力等內部控制因素給監督職的有效性發揮帶來一定的困難。
4.表外融資規范應用的建議
4.1完善相關會計準則
隨著金融市場發展,表外融資方式也逐漸推陳出新,但會計基準的制定跟不上步伐,會計基準也有缺陷,更為了表外融資發展能力。會計標準編制機構應當認識有關準則的不完備之處,而加強會計理論的研究,及時改善,發揮領導作用。
4.2加強對表外融資的監督管理
在資本市場,監督管理系統是規范主體行為的基本標準。金融市場的發展必然伴隨著金融機構不斷創新,創新是提高現代金融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對監督部門的工作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監督部門需要構筑有效的金融監督調整機制,加強各省廳之間的合作,提高相關信息的共享水平。要求監管部門要給金融創新發展良好的發展空間,使金融市場自由成長。
4.3加強對表外融資的審計
審計是指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相關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進行審查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旨在提高財務報告的可信性。審計作為一種監督機制,要求審計人員客觀的收集和評估證據,做出審計結論,報告審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