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艷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工農發展差距和區域發展差距,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向之一,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戰略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現代化
一、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十分豐富,包含了六個方面的重點:一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強調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建設:三是要把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能;四是要致力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給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探索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五是要致力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就業,拓寬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六是要致力于加強農村基層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努力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政治、組織和人才保障。
二、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新農村建設的超越與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對新農村建設目標的超越和升華,體現了中央對農業農村定位的再思考。一是體現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征,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的階段提出的更高要求。二是體現了“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目標。三是契合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形勢要求,彰顯了黨對人民訴求更高水平的響應、對使命和擔當更高水平的追求。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到因地制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從以下方面著力:一要走農村人口異地及就近就地城鎮化并存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針對我市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城鎮承載力較弱的市情,既要放開政策、打破城鄉阻隔,推進人口轉移型的城鎮化,又要解放思想、敢于實踐,積極探索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構建縣城、城鎮與農村新型社區梯度適中、協調發展的就地城鎮化體系。二要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以農業為核心,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開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服務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保護和打造更多具有地理標志的產品,創農產品名優品牌。三要突出城鎮帶動,推進城鄉融合。著眼于優化人口與生產力布局,從產業、居住、文化、教育、科技、公共服務等層面綜合考慮鄉村發展,以產業集聚區、城鎮、新型農村、新型社區為支點,將城鄉融合有機而又長久地融入田園城鎮體系之中,形成“縣城—特色城鎮—村域城鎮化社區”的城鄉融合體。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讓鄉村文化“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城鄉融合的核心是城市和鄉村文化共存共榮,是對鄉村價值的充分肯定與認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大批具有鄉土情懷和充滿文化自信的新村民,建設一個精神煥發的鄉村。在這方面,傳統村落保護、特色文化傳承等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生動資源和潛力空間,要不斷去挖掘與豐富、傳承與創新,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村民帶來的應不僅僅是資金、信息和先進的發展理念,生產能力和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鄉村文化的自信和精神面貌的改變。經濟發展不再是“獨角戲”,農業也不再是簡單的“種”和“養”,而是被賦予了生態、休閑、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在鄉村這個大舞臺上,開展播種收割、拓展訓練、稻田酒店、主題民宿、鄉間民謠、民俗傳承等活動,可為“眾創”活動提供廣闊的創作創新空間,形成以地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為支撐的文化呈現形式與文化業態。
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得怎么樣,關鍵在人,培養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興產業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三農工作隊伍和新型職業農民,調動他們的積極}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增強鄉村內生治理能力是鄉村振興和保證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每個鄉村的特征,凸顯村民的主體地位,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創新,讓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來,尤其是青年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一是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二是要弘揚鄉賢文化,引導鄉賢廣泛參與鄉村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文明教化等。三是要圍繞“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以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為重點,在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和大學生村官等重點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四是要培育鄉村特色產業。通過產業特色來吸引社會資本,創新產業鏈組織形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形成可持續又有差異化、有辨識度的地域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參與鄉村建設的各個主體和集體經濟在全產業鏈轉型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創業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