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摘要】清代桐城籍名相張英、張廷玉,先后為官七十余載。因其二人先后身居大學士、禮部尚書等高位,民間俗稱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與幾代族人共建了禮讓謙慎的“江左第一家風”,使得家族世代綿延;更恪守“為官第一要廉”的官德,清廉勤慎,為“康乾盛世”立下了不朽之功,也為今天我黨建設優良家風、民風、政風提供了有益之借鑒。
【關鍵詞】家風 官德 謙慎 勤政
1桐城父子宰相簡介
明清時期,號稱天下文都的桐城,出現了張、姚、馬、左、方等諸多世家大族,并形成了影響清代文壇兩百余年的“桐城派”,一時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以張氏家族為例,自張英曾祖父張淳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考中進士以來,至清同治年間,先后出現“父子雙宰相”、“三世得謚”、“五朝金榜題名”、“六代相繼為翰林”的家族盛景,誠可謂“門族清華,世代簪纓”。
1.1有古大臣之風的張英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學圃,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一生廉儉禮讓,德行操守為世楷模,著有《篤素堂文集》、《聰訓齋語》等。康熙皇帝稱其“忠誠敬慎,有古大臣之風”。根據《桐城縣志略》記載:張英家人與鄰居發生宅第糾紛時,飛書傳遞至京城,請求張英出面解決糾紛。張英閱后卻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信后深受啟發和教育,主動將院墻向后移了三尺,鄰人深為感動,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1956年毛主席接見前蘇聯駐華大使時也曾引用此詩,旨在告訴對方國與國之間亦要遵守友好互讓的準則。
1.2文能提筆安天下的張廷玉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張廷玉“少有器識,凝重安和,濡染家學,具經世實用”。他為官近五十載,曾任首席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并任《明史》、《雍正會典》等總裁官;雍正皇帝遺詔“命他日配享太廟”,打破了清代漢族大臣不配享太廟的朝規禮法。終清一代,僅此一人。
雍正皇帝曾經非常中肯地評價張英、張廷玉父子:“今日桐城人文之盛,實海內所少。況汝父子相繼,為國家賢宰輔,即求之史冊中,亦所罕見”。因為張英、張廷玉與幾代族人共建了禮讓謙慎的“江左第一家風”;更恪守“為官第一要廉”的官德,清廉勤慎,為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不朽之功。張廷玉父子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成就,與其嚴格的家風教育和優良的為官之德密不可分。
2父子宰相的家風與官德
中國人自古就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統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對于父子宰相的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中紀委用“六尺巷禮讓為先,篤素堂廉儉傳家”兩句話做出了高度概括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文章用謙慎、禮讓、清廉、勤政等關鍵詞進一步概括父子宰相的家風與官德。
2.1江左第一家風
“江左第一家風”是雍正皇帝對父子宰相所在家族優良家風的高度評價。在張氏家風的建設中,張英、張廷玉父子功不可沒。他們集一生為人處世、官場仕途的經歷體會,先后撰寫《聰訓齋語》、《澄懷園語》二書,教育子孫讀書做人、持家治國。后人將這兩部家訓合稱為《父子宰相家訓》,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2.1.1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六尺巷故事傳達的最直接的精神就是禮讓,這點無論在巍峨莊嚴的古代牌坊還是今日官方評價中都得到了印證。對于張英來說,禮讓三尺,不是興之所至的偶爾為之,也不是別用心的政治做秀。因為“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就是張英信奉的人生箴言與家訓,亦是他為官知進退、明得失思想的折射。
2.1.2積德修身,謙恭謹慎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張英在《聰訓齋語》開篇就強調“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張氏族人不但擁有忠義禮智信、溫良儉恭讓等傳統操守與美德,還秉承一份獨特的家風——謙恭謹慎。張英認為“治家之道,謹肅為要”,要求子弟謙恭謹慎,謹言慎行。張英以身作則,被康熙皇帝譽為老成敬慎;張氏家族即使在最隆盛時,子弟也都非常謙虛低調,雍正皇帝稱贊其“一門感勵名節,溫恭謙謹”。當然,這種謙虛謹慎更多的是講規矩、守戒律,是要求自己和他人把握好為人、處世、做官的尺寸與底線,而不是毫無原則的明哲保身。
2.2廉勤治國為天下——父子宰相的官德
父子宰相在謙慎禮讓家風的影響下,為官亦始終清廉、謹嗔、勤政。而“清”、“勤”、“慎”恰恰是康雍乾三代皇帝極力推崇的為官之德。正因如此,他們與康雍乾三代帝王君臣關系較為融洽能夠藉此發揮其政治才能,促進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創造了清代政壇上的諸多佳話。
2.2.1.“為官第一要廉”
“為官第一要廉”是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反復強調的家訓,更是張氏家族的為官之德。張英父子長年身居要職,但始終慎獨嗔微,清廉如水。張廷玉則反復強調“為官第一要廉。”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親家犯事,退休后的張廷玉受到牽連。乾隆皇帝下諭將三朝皇帝所賜之物悉數收繳,其后張家竟至家徒四壁,皇帝聽聞后也不由得對這位清廉的老臣心生佩服。
2.2.2伏虎侍郎,以法治吏
張廷玉曾任吏部侍郎,上任伊始就不畏阻力,嚴懲了一個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的吏部官員,時人譽之為“伏虎侍郎”。不過,張廷玉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敏銳地意識到治天下必先治官,治吏須以嚴為先。為此,他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下,主持編纂了一部較為完善的行政法規大全《雍正會典》。《雍正會典》對官吏的任免、考核、獎懲、調遷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對清朝的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3勤政為民,建章立制
為官者清廉是底線,勤政盡責方為稱職。父子宰相學識淵博,治政經驗豐富。他們主考取士,建章立制,勤政為民。張英“供奉內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清史稿》則評價張廷玉:“廷玉周敏勤慎,尤為上所倚”。張廷玉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先后或同時執掌吏部、刑部、軍機處、翰林院等多個部門,別人十幾天都完成不了的公務,他一天就能妥善處理完畢。與此同時,張廷玉在謹慎家風影響下,為官清廉謹慎;辦事周密細致;常伴君側,卻嚴守工作機密而不是借此結黨營私。再來看其政績:“典領機要,朝廷大制作,多出公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軍機處初設,職制皆廷玉所定”。在他的管理下,軍機處后來逐漸成為清朝中后期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保密措施最嚴格、行政效率最高的權力部門,深深影響了清代中后期的政治格局。
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因此,本著學習習總書記講話精神之要義,我們要積極學習父子宰相家風與官德的現實意義。
3六尺于心源遠流長
3.1家風長清,黨風永正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風清則黨風正。習總書記也多次在重要場合表明家風與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聯系。他說: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家風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首次以黨內紀律的方式,將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重要內容。所以,在家風建設方面,我們要學習父子宰相禮讓為先、謙虛平和的處事方式;也要學習他們注重對家人、子女等身邊人的道德教育與引導,將家風建設納入領導干部考核機制,從而實現家風長清,黨風永正。
3.2清廉如水,勤慎為官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倡廉永不止步。因此,第一:我們要積極學習父子宰相及張氏家族“為官第一要廉”的家風政風,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物小而貪之:加強家教家風,杜絕枕邊風、膝下風。第二:要學習張廷玉以法治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制度和廉政制度,讓黨紀嚴于國法,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在黨紀國法目前人人平等,嚴懲各類各級貪官,讓領導干部不能腐、不敢腐。第三:還要以鐵肩擔道義的高度責任感,不斷增強執政能力。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做一個敢于干事,勇于創新的擔當者和執行者。
3.3德法相依,政通人和
六尺巷故事的廣為流傳,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處理利益糾紛時,雙方是以禮讓平等、和諧友善等傳統美德,以投桃報李的方式,來圓滿解決問題。今天,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崇禮尚德治理理念,發揮鄉賢家規的教化作用,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如桐城市法院就把“六尺巷”蘊涵的思想內涵和智慧融合在執法辦案中,創造了“六尺巷調解工作法”。該辦法以借古喻今為切入點,用六尺巷典故啟發人;以釋法明理為著力點,用情理法交融引導入;以化解矛盾為關鍵點,用和為貴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義為根本點,用知進退境界昭示人。有效化解了大量基層矛盾糾紛,得到了民眾的高度認可。
4結束語
以父子宰相為代表的張氏家族,禮讓成佳話,廉勤平天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所以,今日共產黨員人應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政以德,正心修身;以好家風育官德,以好官德正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