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付立新
【摘要】眾所周知,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立足之本,是一所大學辦學的氣質品味、精神面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起著主導作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要以大學精神為主旨,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高校辦學歷史、價值宗旨為特色,充分建設與發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助推我國高校在二十一世紀健康茁壯發展,從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大學精神 大學 高校和諧校園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而今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中國大學也進入了新的繁榮富強時期,但也出現了一些細微的偏差。其中,大學精神式微,學術造假頻出,愛國民主觀點淡化,校園文化弱化成為如今大學的突出問題。大學精神是大學基礎的基石與成長的土壤,大學精神的塑造是大學和諧校園文化的基礎之石。當前我們需要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讓大學精神融入到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快步伐增強培育大學精神,從而培育發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通過兩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大學更加特色鮮明,學風優良。
一、大學精神
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術研究大部分來自于大學,學術研究在大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四書五經中的《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古語表達了大學精神所在,大學精神的培育與發展在于“善”,宗旨與目的在于“止于至善”。大學以追求真理為己任,大學科研在大學中占了較大的比重,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大學引領著大學師生不唯書、不唯上,不屈于外來壓力的意志。大學科研精神陪伴大學師生的科學研究和學術工作之中,伴隨著科研的發展與變化,表現出知識文化的思想與觀念。
二、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必要性
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隨后,在中國“和諧社會”便常作為這一概念的縮略語。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歷史與現實都清晰地告訴我們,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基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途徑。所以,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現在急需建設發展,這需要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積極營建大學和諧校園文化,為大學生營造更加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精神提供更加寬廣的宣傳平臺,為和諧社會提供參考與推廣,以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三、大學精神推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袁貴仁先生曾撰文:“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大學即文化。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這就體現了大學精神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都具有培養、發展、健全人性格與思想功能,大學通過校園環境熏陶渲染、規章制度管理約束、文化思想學習培養,從而實現改造學生,完善學生,培育學生的教育功能與歷史使命。在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精神貫穿始終,下面將從大學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校風文化中來具體闡述。
(一)高校制度文化
高校制度文化主要體現在高校的規章制度中。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與貫徹落實,可以在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進行約束管理,從而保障和維系高校和諧校園的正常秩序。完善的規章制度是是校園各項工作活動的依賴與保障。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章制度,高校師生的行為與活動將會變得規范,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將會變得井然有序。這就體現了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只有規章制度還是不夠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要高校內的管理層面貫徹落實與堅決執行,因此,管理層面的建設與加強也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高校制度文化建設中規章制度與管理層面相輔相成,互相維系,互相保障,這兩大方面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開展、對大學精神的發揚光大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高校物質文化
高校物質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具體表現,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傳播基礎。高校物質文化包括大學校園基礎建設、園區景觀、道路設施等等,這些都反映各個高校對于大學精神的獨特理解與鮮明特點。豐富多樣且別具匠心的高校物質文化設施可以為校園添加別樣色彩,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炫彩波瀾的背景,有助于陶冶大學師生的情操,為大學師生內心中的大學精神提供潛移默化的幫助與提升,激發高校師生對大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使之形成各個高校獨特的氣質與文化從而與眾不同。世外桃源般的校園,古典高雅或現代獨特的建筑風格,科學合理的校區設置,給大學添加了美。因此,要加大和諧校園環境建設,使學生在優美舒心的大學校園生活中,情感得以凝聚、情緒得以疏導、精神得以激勵,行為得以塑造,審美得以提高,實現育人目標。
(三)高校校風文化
高校校風文化主要包括校風、學風,大學精神需要通過大學師生的學習生活等來徹底貫徹和完全體現。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可以塑造更加完美的大學精神,體現出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校風更好激發高校師生對大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使大學生一生的行為規范與精神面貌得以升華與完善,內心潛意識中具備大學特有的精神氣質與價值追求。
2.學風建設。學風表現了大學校園的學習氛圍與大學精神的傳播傳遞,反映了大學校園的學術品質與治學態度。古往今來,優秀高校數不勝數,治學學風層出不窮,比如,北京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學風,清華大學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風,浙江大學強調“求是”學風,這些高校學風建設都是在治學時探索發展而來,堪稱大學學風建設之楷模,也是我國其他高校學風建設的榜樣。
總之,大學精神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緊密融合,對發揚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