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寧
梗概: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總體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大多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將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整體培養目標。本文分析在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以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四段職業化成長,即將學校與酒店企業共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融合“互聯網+”理念,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共育的“五大轉變”,以期在現有校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完善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合作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在其他專業及職業院校可推廣的合作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
“以企業為根,將企業的需求作為辦學宗旨”是高職類院校的必有之路,我國之前在酒店專業培養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過分強調對酒店某一實際操作技能訓練,輕視理論的傳授。二是所培養的人才大多有較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但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實踐和鍛煉,難以深入第一線,無法成為酒店急需的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具有管理潛質的應用型人才。基于此,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目前在各高職院校中,被廣泛應用于人才培養過程之中。校企合作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與酒店人才的需求相脫節、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學和實踐相結合。但是在這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校企雙方職責不明確、合作不穩定、實時間難以協調、合作模式評價標準不夠科學等問題。
(二)國內外先進經驗
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典型案例進行研究,以世界首家酒店管理培訓學院一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為例,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瑞士的一所馳譽國際的職業大學,培養具有高水平運作能力的國際酒店高級管理經營人才,其特點就是學以致用,他們所指的產教結合,是指教育要不斷的適應產業的新需求,理論結合實際要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去。“洛桑模式”已成為各國改革酒店職業教育,培養服務行業一流人才借鑒和仿效的典范。黃淮學院、重慶科技學院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示范2011年黃淮學院成立“黃淮學院合作發展聯盟”,與國內170多家大中型行業、企業、高校科研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聯盟成員之間開展人才培養、業務合作,共同發展。廣州番職院從2013年開始引入網絡平臺“頂崗實習管理系統”,要求學生在系統里登記實習信息、填寫周記和總結,要求校內指導老師在系統里檢查學生實習信息填報情況、評閱學生周記和總結、填寫實習指導記錄等。
(三)本文目標
因此本研究試圖以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四段職業化成長為創新切入點,即將學校與酒店企業共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融合“互聯網+”理念,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共育的“五大轉變”,以期在現有校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完善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合作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在其他專業及職業院校可推廣的合作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二、通過雙主體構建,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化和專業化
(一)依托“校企一體工作室”,共建雙主體人才培養基地
建立“校企一體工作室”,達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內外并舉,把模擬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結合,加強工作室建設規范性、先進性和一體化,與酒店行業的生產、管理、服務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設置專業工作人員,按教學功能設置不同的實驗室和完成不同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這相當類似于一個實體建立的產學研結合基地,產學研的統一協調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的三者聯動。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才能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二)共建“雙導師制”,共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專業教材
共建“雙導師”制,企業專業的管理人員可以到學校對學生們進行授課,學校專業老師也要到企業掛職鍛煉,雙方共利用自己的優勢體驗不同模式的教學環境,更易了解三方的需求。學生由雙導師帶領,既能培養專業的理論知識也能更多的了解企業需求,從理論中學習,從實踐中鍛煉。更好的能定位自己的職業需求,并能精確符合現代市場的需求。具體做法: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采取各種途徑和方法著重培養教師的課程教學能力和實踐鍛煉能力,互補有無。課程設置體系上,要求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對專業職業能力核心課程共同進行項目設計,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使理論知識真正在學生能力的形成中發揮實質性作用;雙發共同開發專業教材,教師把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中遇到的真實案例融入課。
(三)融合“互聯網+”思路,搭建“實踐教學雙向選擇云平臺”
云計算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稱之為“教育云”,是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架教育機構、教育從業人員和學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該平臺的作用就是為教育領域提供云服務。通過此將酒店管理專業進行學校各專業課程間校內外實踐資源進行整合,使得資源應用達到最優,使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得以協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調查顯示,這種嘗試并未曾被任何國內外院校應用實踐過。其最終的目的在于搭建實踐教育云平臺,積極拓展新的渠道和模式。在校外基地的建設上,加強學校、學院與酒店行業相關的合作,建立一批長期的、穩定的、綜合的實習基地。可依托相關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手段(如微信公眾號、移動終端APP、數據交換平臺等)實現資源共享及合理利用,并達到升學生自主選擇、積極參與、學習提升主觀能動性的育人效果。其次,可在教育云中增設人才培養方案評價系統,涉及酒店行業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之間。評價的對象主要是專業培養計劃、教學的實踐方案等。主要評價專業定位是否準確,是否體現產學合作教育特色,是否符合三方的“客戶要求”,實施的可行性等。這種教育教學評價系統主要是三方中的兩方對其他一方評價,包括實習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校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企業對于實踐基地的投入責任和培養能力。使得三方在體系培養中能夠清楚定位,進而實現共同提升。
通過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雙向選擇云平臺、雙導師制一系列措施,能夠促使校企合作育人在現有基礎上實現“五大轉變”,即:酒店由單純的用人企業,轉變人人才培養的主體;教師轉變為“教師+管理者”;酒店高管由單純的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教師”;學生變為“學生+準員工”;學校由教學單位轉變為“學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通過四段職業化成長培育模式,深化把企業的需求作為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主要推動力,促進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使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出的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企業、適應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