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冬梅 劉雨露 張磊
【摘要】新經濟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傳統行業和人才需求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調整,很多崗位和企業被分解、合并、重組。畢業生需要正視當前的就業形勢、改變就業觀念,政府應該科學的認識并制定就業政策,借鑒國外積極有效的政策經驗,家庭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及個人家庭現狀給予積極引導,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增加的雙贏。
【關鍵詞】新經濟常態 就業形勢 就業政策
2014年習近平首次提出經濟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結構、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等諸多重大轉變。經濟結構、發展方式的轉變將促使整個社會就業崗位的調整。面對這樣的調整和改變,國家和政府應加強促進新常態下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意識的轉變,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
一、新經濟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這個群體也越來越龐大,就業形勢也變得復雜了。應屆畢業生難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就業方向,更好地選擇和就業日和更好地就業。
(一)應屆畢業生數量呈遞增趨勢
2000年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成遞增趨勢,從2001年的114萬遞增到2017年的795萬,增加了近7倍之多。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大、產業結構調整,國內城鎮就業崗位增加速度遠不及畢業生增長速度,就業形勢嚴峻。
(二)就業競爭壓力增大
因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調整改變,勞動力需求數量下降,提供就業崗位減少,并且由于企業發展壓力增加,導致企業在用人上十分挑剔,通常要求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成熟人才,或者通過學歷進項擇優錄取,導致許多大學生難以拿出符合企業要求的能力和素質。
(三)大學生定位不清導致就業難度增加
大學生由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畢業以后更希望能找到一份更合適更專業對口的工作。在工作崗位選擇上過于樂觀,不能正確的定位。另外,由于高校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上相對滯后,因此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這也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加。
(四)畢業生就業方式多元化
在新經濟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一個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資源和環境組成的綜合體,這個體系是完全一大學生為中心和主體的。大學生畢業就業方式轉向多元化,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經濟結構不斷的合理化和多元化。網絡應聘等移動應聘平臺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應聘的新方式。
二、國外應屆畢業生就業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當前應屆畢業生就業存在較大的壓力,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幫助擴大畢業生就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明顯,筆者分析了國外一些針對應屆生的政策對我國有一定的啟不。
(一)國外提升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政策
1.提升勞動力供給水平
重知識,輕能力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要的大學生很難滿足企業和崗位的需求,西方各個國家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幫助大學生去提升能力,適應市場。在瑞典,幾個方面值得借鑒:一是著重人力資源的開發,這樣做利于勞動力資源和現有的勞動力需區域更好地協調起來。其次,積極致力于失業者的就業救助,他們提出了“積極就業”這一理念,并提供各種公共工程和經濟工作幫助失業者。這一系列措施,使瑞典的失業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在美國,企業資助高校及聯合研究也非常普遍。企業可以通過資助高校為進一步開展聯合研究打下基礎,同時喜迎大量有創造力的大學生到企業就業,增強企業的實力。高校通過聯合研究,更能順應和適應市場。
2.促進勞動力需求政策
為了創造盡可能多的崗位,西方各個國家都采取了促進手段來解決就業崗位的增加和高校畢業生數量之間的矛盾。
在德國,推行了“非全日工作”制度,保證社會福利不受其影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時間,政府在縮短工時后,企業的從業人員加班時間計入了他們的時間賬戶,而不是直接領取加班費。推行“非全日制”從長遠來看,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法國,一是刺激企業投資和減稅政策增加就業崗位;二是縮短工作時間,對企業施行鼓勵性補貼,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制定并實施“青年工作崗位”,安排年輕人到第三產業工作;“互助性合作合同”,“加強性工作合同”針對中老年失業者、長期失業者的政策;
(二)國外就業政策對國內的啟示
很多國家將大學生就業納入了社會就業體系,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多依靠市場力量自行調節,政府在其中起著促進和保障作用,不會直接干預。由于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經濟發展轉型階段,就業問題就出現了很多特殊性,對于政府而言,這是一項重大的使命。這里有幾點啟示:
1.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制定科學的有利于擴大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經濟政策。在穩中求進。調整產業結構,緩解供求量失衡。
2.嚴格高校的教學質量評估,加強教學改革,以促進高校專業結構的調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發達國家對于大學生的指導工作都有充足的經費保障,專業的師資力量,并且有系統化、個性化的指導內容,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4.完善網絡就業服務系統,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市場匹配。在西方國家,大學生就業與社會就業是一體的,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在剛剛起步階段。首先,服務應該努力由傳統方式向信息化轉變。其次,就業服務主體應該要擴展到社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于失業的大學生,政府應該實施相應的救助。
三、新經濟常態下改善就業環境的對策建議
(一)創建就業創業文化培育機制
就業創業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就業創業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梳理正確的就業觀,并主動地進行創業行為。在當前的經濟常態下,高校畢業大學生的就業也呈現出相應的新常態,這就是當前做好校園就業創業文化培育機制的關鍵所在。
1.轉變原來落后的思路,培養創新型人才。將原來應試教育下的批量生產即以理論最優的教育方式來開展工作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創新型大學人才就要注意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各類實踐中去充分鍛煉,累積經驗,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
2.注重個體化發展。人才的培養需要確實有效的制度來保障,學校教育與學生個人所長所感興趣的相結合,再次來引導學生個體化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注重和諧校園文化的發展。在校園文化中要建立以學生個人興趣為基礎的就業創業文化,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創新理念,梳理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完善學校各項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拓展能力的空間。
(二)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創新創業觀念
早在十七大就已經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業扶策,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大學生是最具有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并包含一個巨大的創作熱情和創業潛力”。經過近些年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現代就業形勢不斷要求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樹立“雙創”意識,早日做好準備。高校對各個行業的發展趨勢、走向做出科學的預測和把握,加強對大學生觀念的引導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高等院校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開辟多元的就業創業渠道,學校提供條件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想法的落實。
(三)加強學校與社會就業指導
1.加強高校的職業指導
職業咨詢,學校指導人員要積極主動的改變學生的認識和行為,幫助他們克服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其次是豐富就業指導的內容和任務,除了一般的就業政策的介紹分析以外,還要培養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了解影響就業的一系列因素等:再次是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作用,專業課老師對于自己所教的專業更熟悉,因此在學術上和專業認識上能更明確洞察其中的優勢和劣勢,很容易對學生在職業選擇選擇上面施加影響。
2.社會的指導
利用政策推動個人,企業和政府利益協調,實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為畢業生和企業提供可靠的就業策略、人才需求態勢等職業信息服務資料。幫助畢業生克服各種困難,以某渠道適宜的崗位。完善大學生就業情況的信息發奎,幫助高校優化專業結構,使高校畢業生更能找到社會需求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