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花 董健 劉仰斌
【摘 要】目的:本文通過對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構架、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有效解決策略進行探討,以期對臨床專碩的醫學教育改革和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3;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1-02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1.107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clinical postgradu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quality for clinical postgraduates.
【Key words】Clinical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s
我校2015 年首次招收臨床專碩研究生,按照國家要求,根據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的要求,以培養熱愛醫療衛生事業,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的臨床醫師為培養目標,堅持培養學生的臨床能力,培養符合臨床需要、能勝任臨床工作的合格醫生。制訂了復試調劑錄取辦法、學位課程設置、崗前培訓、臨床實踐技能訓練、職業道德培養等環節的文件。本文對我校臨床專碩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和闡釋,希望能夠為其他兄弟院校的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和醫學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1 臨床專碩培養體系構建
1.1 把好入口,規范流程
成立紀檢監督下的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全程視頻監控下進行心理素質測試、英語能力測試、專業課筆試及專業與綜合素質測試。各二級學院在制定專業與綜合素質測試方案時,充分考慮本學科(專業)特點,注重考察考生醫德醫風方面內容,堅持科學選拔,發揮復試在考生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考察中的重要作用。
1.2 優化課程,坐實基礎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1],為構建符合臨床專碩執醫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除基礎課程外,設置了專業外語課程,通過知行講壇專題增加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通過開放性實驗室安排進行實踐動手能力的鍛煉。
1.3 崗前培訓,扎實理論
我校對臨床專碩研究生進行集中的崗前培訓,培訓內容為:研究生管理制度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解讀、醫院質量控制知識、醫院感染知識、臨床合理用藥和用血及醫療管理制度,臨床各科室技能操作集中輪訓,培訓考核合格后正式進入臨床輪轉。
1.4 嚴控考核,規范帶教
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臨床能力考核。考核內容重點體現臨床實踐能力培養。此外還包括出勤率、醫德醫風、實踐操作及專業知識。考核由專門的科教人員進行督導、反饋。強化示范引領,定期開展優秀導師和優秀導師團隊等評選活動,對于成績突出的導師和帶教老師,進行表彰與獎勵,引導導師重視研究生成長、潛心研究生培養。
1.5 嚴控質量,規范論文
臨床專碩學位論文在于應用性,病例分析報告或調研報告均可。選題一般結合臨床實踐工作,通過臨床病例資料分析、新手段及新應用等,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體現臨床研究的實用價值。
1.6 雙導師制
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實行“雙導師制”,由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和實踐能力訓練指導教師組成,分別負責學位論文指導和實踐帶教工作。
1.7 論文雙盲審
我校臨床專碩所有論文統一外單位送審。抽檢結果是檢驗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學校學科優化建設和學位點評估的重要依據,是確定各專業研究生招生指標、導師指導能力評價及導師遴選指標分配的參考依據。
1.8 加大獎助,提供保障
國家為臨床專碩提供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在此基礎上,各培訓醫院為臨床專碩提供每月400元的用餐補貼,同時享受每月400元考勤獎和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后加300元的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研究生的經濟壓力,為學生潛心從事臨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2 面臨的問題
2.1 導師帶教積極性低
臨床專碩研究生進行33個月的臨床輪轉,帶教和指導流動性大,各崗位時間相對較短。導師缺乏指導的時間,對本專業學生監管不到位,不能較好的開展教學查房、交班、疑難及死亡病例討論等基本醫療,“本科現象”普遍存在;畢業論文不作科研要求,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鍛煉不足也是造成導師帶教積極性低的原因。
2.2 教學理念沒有轉變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以臨床實踐能力為主的臨床醫師,臨床科室普遍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同質化”培養的問題[2],臨床專碩研究生培養具有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雙重身份,臨床科室普遍存在住院醫師培養模式,忽視了其作為研究生的特殊性。
3 解決方案
(1)明確定位,服務地方。臨床專碩研究生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培養的高層次臨床醫師,要求具有堅實的臨床醫學知識體系,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在于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3]。地方醫學院校承載著為地區人民服務的責任,應立足于地方醫學院校區域特點及就業的特殊需求,扎根基層,為區域衛生與健康事業服務,以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堅實臨床醫學專業知識,較強臨床工作能力的高層次醫學專門人才為目標。
(2)調整課程設置,提升課程學習效果,培養臨床實踐操作能力。臨床專碩注重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臨床分析能力的鍛煉及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能力,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臨床教授授課,加大對臨床應用能力的訓練。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基礎課程通過校級課程互選、互認,利用空余時間進程課程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3)強化臨床實踐,完善質量評價體系。臨床專碩研究生側重臨床實踐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知病、辨病、診病能力,臨床綜合能力考核是培養質量的主要評價方式,包括論文答辯、病例辨析、技能考核等方式,堅持崗前培訓、出科考試、中期考核與終期驗收相結合,嚴格規范過程培養,保證臨床專碩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4)績效考核是關鍵。如何提高臨床導師的積極性和帶教水平,將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通過改革績效管理辦法采用帶教人數進行績效考核。帶教研究生2學時/人/周計算;組織和實施出科考試按2學時/人次計算;年度考核按4學時/人次計算。上崗碩士生導師津貼按照25學時/月計算,提高了導師帶教臨床專碩的熱情。
(5)改進指導方式,科學構建指導模式
臨床專碩研究生則主要采用“合作”模式,即由導師、實踐能力訓練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和培養。導師主要負責論文和本專業臨床實踐工作指導,實踐能力訓練指導教師主要負責臨床能力培養和訓練。因此,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培養內容和培養目標,優化導師指導方式和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指導模式。
【參考文獻】
[1]連鑄淡,陳新超,徐永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65—66.
[2]張萍,于智宇,遲寶榮,等.醫教協同推進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9):865-868.
[3]汪玲,何珂,包江波.臨床醫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模式的比較研[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