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征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教育學界盡人皆知的研究方法。一本教育研究法著作說,它是“社會科學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現已成為教育研究方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員。”①和學新、徐文彬主編:《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281頁。
有趣的是,筆者看了不少社會科學研究法的著作,但沒有一本介紹這種方法。行動研究最早出現于社會科學界,似乎進入教育界之后活躍繁榮,卻在社會科學界銷聲匿跡。本文試圖探討這個問題,希望有助于認識行動研究的性質和作用。
對行動研究理論的出現,人們有一些不同講法。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社會心理學家列文(Kurt Lewin)創立的②Viviane M.J.Robinson,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Action Resear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17, No.3(1993).。
列文1890年出生于莫吉爾諾(Mogilno)一個猶太小店主的家庭。那個地方現在屬于波蘭,當時在德意志帝國的統治之下。1905年,列文一家移居柏林。1909年以后,他先后在弗里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慕尼黑大學(University of Munich)和柏林大學(University of Berlin)學習醫學、生物學和哲學,最后把重點轉向心理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文參軍,受傷后返回柏林大學,繼續研究生學業。得到博士學位后,他在柏林大學研究心理學和哲學,1926年晉升教授①關于列文的生平,請參看A.J.Marrow, The Practical Theorist: 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Lewin.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1933年,希特勒上臺,猶太人受歧視,列文逃往美國,先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得到一份臨時教職,隨后到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研究兒童問題。1940年,他加入美國籍。1945年,列文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立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oup Dynamics),研究群體心理和群體成員關系。1946年,他接到康涅狄格州種族關系委員會(Connecticut State Inter Racial Commission)主任的電話,請他去組織一個訓練班,培訓50個改善種族關系的社會工作者。
根據這個訓練班的經驗,列文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行動研究與少數民族問題》(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第一次正式提出“行動研究”的概念,并對這種做法進行了論述②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
列文認為,要把社會科學理論應用于行動,需要開展兩種研究:社會研究探討兩種相當不同的問題,一是社會生活的普遍規律,二是具體情況的診斷。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普遍規律反映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它們是“如果怎么樣,就會怎么樣”的命題。……但是,僅僅懂得物理和生理的普遍規律,工程師或醫生還不能正確地行動。他還必須知道要處理的具體情況,……因為在任何行動領域,這兩種科學研究都是必要的。③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
列文的文章指出,過去的研究有兩個缺點:“直到最近,對于群體之間關系的調查……通常是相當膚淺的民意測驗,而不是追求民意表達背后深層原因的訪談”;“第二個令人不滿的原因是大家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調查是不夠的,……還要對各種改革方法的有效性進行對比實驗。”④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他希望加深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并強調進行實驗,對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進行比較。
列文認為:“對于社會問題,只是大學提出新的科學理論是不夠的,必須把了解實際情況的制度和耳目建立在社會行動的群體之中?!彼淖龇ㄊ菍<液蛯嶋H工作者一起進行研究,把實際工作者當作了解具體情況的耳目⑤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
在康涅狄格州的訓練班,學者講課,專家跟來自全州各地的社會工作者一起討論。每天學習之后都有一個評估會議,內容是參加討論的觀察員報告學員認識的進展或遇到的困難、各組負責人發表意見和學員作評論。訓練班結束后,學員分成三組,試用不同的行動方案,幾個月之后再進行對比分析⑥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
列文把這個訓練班作為行動研究的典型。他寫道:“它和其他類似的經驗讓我相信,我們應該考慮把行動、研究和培訓當作一個緊密結合的三角。”⑦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pp.34~36, 36~37, 37, 38, 42, 42.“行動、培訓和研究緊密結合的三角在處理群體間關系方面有巨大的潛力。”①K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 pp.43, 35, 35.他的文章歸納說:行動研究是“對具體情況和不同行動有效性的比較研究,是導致社會行動的研究?!雹贙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 (1946), pp.43, 35, 35.
通觀這篇創立行動研究的經典,列文設計的行動研究有四個特點:第一,專家對實際工作者進行培訓;第二,在培訓的過程中,專家和實際工作者一起開展研究;第三,通過實驗對不同的行動方式作比較;第四,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
列文寫道:“只有為寫專著而進行的研究是不夠的?!彼赂叶院赖卣f: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的行動研究“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對于社會問題的純學術研究欠缺科學或低級。我認為正好相反?!雹跭urt Lewin, Action Research &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 No.4s (1946), pp.43, 35, 35.
第二年,列文因為心臟病去世,年僅56歲。
在他之后,出現了很多關于行動研究的主張。現在許多談論行動研究的論著都說很難給它下定義,“人們對‘行動研究’本身的理解莫衷一是?!雹茼n淑萍:《行動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中國教育報》,2009年4月24日,第5版。但是,如果不能清楚地把握對象是什么,我們就幾乎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如果不能明確地理解一種方法是什么,我們肯定不能加以有效的應用。因此,本文把列文的做法作為行動研究的標準形態。
列文的主張簡明易懂。人們早就發現簡潔的理論不容易出錯。波普爾(Karl Popper)解釋說,原因是簡潔的理論方便理解,如果其中包含了錯誤,很容易被發現和糾正。容易理解就容易應用。理論復雜不是優點。
根據《行動研究與少數民族問題》,我們不難給行動研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完全可以清楚地了解這種研究的方法,能夠進行有效的探討,加以有效的應用。
行動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被引進教育界,不久就出現一些爭議,受到批評⑤Bernard R.Corman, Action Research: A Teaching or a Research Method?,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27, No.5 (1957).。但教育學是一個綜合學科,研究方法都來自其他學科⑥盧曉中:《教育科學的方法體系及其個性芻議》,《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社科版增刊。。教育研究方法很多,但每一種都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行動研究在教育學界通行無阻,一直有比較大的影響,對它的批評幾乎被完全忽視,一些學者和很多學生把它當作學術研究的方法。
教育學的綜合性還在于它包含人文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主要依靠當前信息進行實證的行動研究屬于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調查和實驗。使用這兩種方法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樣本足夠大:只有調查和實驗對象人數足夠多,得出的結論才可靠。根據不同調查的允許誤差、置信度和調查對象的差異等因素,學術界對取樣大小有規范的計算方法。實驗對象的人數,也有學術上的考慮。做學術研究,調查和實驗對象數量太少是不可接受的。樣本過小會受到以偏概全和證據不足的批評。
但行動研究的調查和實驗對象是不穩定的,往往人數很少。康涅狄格訓練班的人數由州政府決定。列文和他的同事接受事實,就跟那些學員一起討論,從他們那里了解情況,讓他們試驗不同的行動策略。后來教育界搞行動研究,調查和實驗對象人數多少更沒有任何規范。這樣的做法,有可能解決實際問題,但不能提出學界接受的理論,不能得到有普遍意義的學術觀點。
進行學術研究,調查和實驗對象是根據研究目的認真選擇的,需要考慮他們的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況、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等因素,保證足夠的代表性。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人員構成情況要基本相等,以得到有效的對比。實驗過程要受控制,盡可能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列文和訓練班學員做的研究顯然不符合這些要求。隨后教育界進行的行動研究在這些方面更加隨意,可能是一個學校對幾個年級進行調查,也可能是一個教師在自己班做實驗。
一個學校或幾個班的調查和實驗往往是個案研究。在人文學科,個案是很正常的研究對象。教育史工作者經常研究一個學?;蛞粋€教育家。但在社會科學,個案研究的學術意義非常有限。一個班的學習成績明顯進步,未必是試用的講授方法有效,可能是因為新來的教師有特殊的個人魅力,還可能因為上個學期的課程為本學期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甚至可能因為學生大了一歲,智力更成熟。試用的講授方法在一個班有效,可能是因為這個班的學生多數來自某類家庭。這樣的方法用在另一個班就未必有積極作用。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結論應該普遍適用,可以重復,提供同樣的條件就得到同樣的結果。
學者早就指出了行動研究的這個問題?;羝娼鹕℉arold L.Hodgkinson)寫道,一個教師研究的班級并不是能夠代表她未來學生的隨機樣板。許多家庭會搬遷,教師也經常流動。一旦教師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原來的研究就失去了指導作用①Harold L.Hodgkinson, Action Research: A Critiqu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Vol.31, No.4 (1957).。
學術研究要求學者保持中立的態度,用理性的態度進行觀察和評判。與此相反,行動研究以當事人參與,學者和當事人融為一體為特色,因而又稱為參與性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學者成為當事人,當事人成為研究者,共同行動,這可能有利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是,學者直接參與到事件之中,難免產生特殊感情,造成觀察的盲點,妨礙理性的批判②Fred H.Blum, Action Research: A Scientific Approach?,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22, No.1 (1955).。
很顯然,行動研究的方法跟學術研究的方法有原則上的區別。行動研究在提高實際工作者的水平和解決實際工作的問題方面有長處,但不應該用于探索有普遍意義學術理論。
研究方法是研究目的決定的。早在創立行動研究的時候,列文就明確宣布,這不是為寫學術著作進行的研究,而是為了在具體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研究。
行動研究是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一起解決具體工作中的問題,克服一個實際困難就達到了研究的目的。但是,對于科學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來說,僅僅能夠在一個具體形勢下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在特定情況下解決了具體問題,有可能不是研究者解決方案的作用,而是其他因素的影響,或者是研究者的解決方案和其他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一個教師試用新的教學方法,班里最落后的學生成績提高了。這未必因為教學方法出現了變化,有可能因為落后學生受到了女朋友的威脅。
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還可能導致以后更嚴重的困境。大量地做題可以提高考試成績,但有可能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大學以后,不少經過嚴厲考試訓練的中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茖W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不但要知道什么做法有效,而且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有效,避免造成有害的后果,并要求用實在的、清楚的語言解釋行為和成效的因果關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用難以清楚把握的神秘語言進行敘述,那不是學術見解,不是科學理論。
追求清楚地解釋因果關系是把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是理論研究。因為清楚地認識了起作用的因素,合理的社會科學理論不但能解決一項實際工作的具體問題,而且能解決其他工作中出現的同類問題,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行動研究專注克服具體困難,完成一項實際工作就是成功,不把構建理論納入任務范圍。
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應該追求新奇的理論。所謂“新”,是前人從來沒有得到過的認識。人類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如果不是探索前人沒有得到過的認識,就不值得浪費資源,再做研究,而應該直接看舊書、舊文章。所謂“奇”,是出人意料,難以想象的結論。沒有認識難度,輕易就可以想到的觀點不值得研究。如果其他情況相同,難度越大,理論水平就越高。追求新奇的發現是學術選題的重要原則①Imre Lakatos, Changes in the Problem of Inductive Logic, in his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pistem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170~174.。理論探討要有選擇,并不是什么問題都應該研究。而行動研究不同,它要解決實際問題;實際需要就是選題的理由。因為行動研究沒有把新奇和難度作為目標,列文認為它比學術研究水平更高,那不合理。
學術研究追求前人沒有得到過的新認識,就是要超越或否定已有的知識。沒有超越或否定,那一定不是新的觀點。因此,成功的學術研究是反迷信的。超過或否定越好的理論,就得到越大的認識進步②Imre Lakatos, Falsific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in his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3.。行動研究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學者用已有的理論幫助實際工作者提高認識,跟實際工作者一起把已有的理論應用于具體工作,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學術研究是探索未知,行動研究是應用已知。
筆者并不否定行動研究。列文說得對,尋求普遍規律的研究和把理論用于實際工作的研究都是必要的。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有可能為其他學術研究提供基礎,但這些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應用。本文只是說明,學術研究和行動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很不相同。正如列文所講,它們是兩類不同的研究。一般來說,為撰寫學術著作或學位論文而做行動研究是完全不合適的。
當然,學者跟實際工作者一起開展行動研究,可能會得到一些用其他方式不容易獲得的信息,有利于以后的學術研究。即使如此,原來的行動研究和后來的學術研究還是兩回事。
由于這個原因,介紹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方法的著作不談行動研究。而介紹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沒有那么嚴格,把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放在一起,每一本都有專章論述行動研究。
按照列文的想法,專家訓練實際工作者,跟他們一起做研究,這對于提高實際工作者的水平和解決具體工作中的問題顯然有很大好處。但是,行動研究引進教育界以后,外部專家的指導和培訓都被嚴重忽視。有的文章甚至把培訓和行動研究對立起來,認為“一個好教師不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教師自己做的才是合理的行動研究①姬光鋒:《教育行動研究:培養教師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宿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42頁。?,F在教育界的行動研究主要是各個中小學的教師自己開展研究,通行的講法是“教師成為研究者”②Martyn Hammersley, Action Research: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30, No.2(2004).。這背離了列文的構想。排斥專家的參與,無疑會大大降低行動研究的水平。
對不同的改革方法進行比較性的嘗試是列文設計的行動研究中另一個重要步驟。他明確說,行動研究是“不同行動有效性的比較研究”。而通行的教育行動研究沒有這樣的要求,顯得非常隨意,缺乏科學研究的規范。
抽象地說,中小學教師無論做些什么研究都有好處。但他們應該清楚地看到,行動研究不是學術研究。在正常情況下,中學物理教師的行動研究不是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也不是教育學的理論研究,目的不應該是寫學術論文,而應該是解決學校工作的具體問題。
許多文章把行動研究說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路徑”③林堅:《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路徑》,《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江松貴、徐梅娥:《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路徑》,《浙江教育科學》,2005年第5期。。專業發展是專業人員掌握專業知識的數量和質量增加。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包括兩類。一是課程內容方面的知識,例如數學老師講授的解析幾何、英語老師講授的虛擬語氣。二是怎樣講課和管理班級的知識。行動研究主要解決教師講授和管理方法的具體問題,對教師第二個方面專業知識的增長有幫助,但對于他們掌握課程內容方面的知識沒有多少作用。然而數學、物理、化學和語言等學科的研究在不斷進步,中小學教師應該用行動研究之外的其他途徑了解新的學術進展。行動研究不能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全部需要。把它說成“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路徑”,是不經認真思考、追逐時髦的輕率意見。
對行動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區別缺乏認識導致了許多不良后果。盡管學界熱烈提倡行動研究,中小學教師卻很不積極。“行動研究在教師眼中成為被強加給(他們)的‘額外工作’?!雹苣聵浜健⒉G飛:《行動研究在我國“上熱下冷”的冷思考—兼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反思》,《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第21期,第4頁。實際上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需要研究如何解決,這不應該是他們的“額外工作”。就因為組織者或教師誤以為行動研究是學術研究,與學校里的實際工作無關,教師才把它視為額外的負擔,采取消極態度。
一位學者發現,有個學校里教師行動研究的題目“寬泛宏大,有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領域?!彼J為,“這些題目顯示,許多教師缺乏對教學現實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未能結合所在學?;虬嗉壍木唧w情境發現問題,未能深入問題內部去分解與表述問題,問題的情境性、獨特性不夠。”⑤潘洪建:《教學行動研究:旨趣、問題與應對》,《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年第2期,第44頁。其實,真正原因應該是那些教師不知道行動研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選題應該是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困難。
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分工不同。大學是人類思想文化更新的中心。大學教師一般都有博士學位,受過學術研究的系統訓練。他們有專門的研究時間,可以利用條件良好的圖書館和實驗室。進行學術研究,探索新的知識是他們的重要職責。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小學教師應有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和以上學歷,初中教師應有大專畢業和以上學歷,高中教師應有本科畢業和以上學歷。跟大學教師不同,他們的職責是傳播比較穩定的基礎知識。中小學教師講課的任務很重,沒有專門的研究時間,也沒有學術研究需要的圖書館和實驗室。
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當然重要,但他們沒有開展理論研究的條件。受流行觀念的影響,一些中小學要求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這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影響了他們的教學工作和家庭生活,卻沒有取得學術創新。我曾經指導研究生在深圳某區進行調查,發現中學教師發表的研究論文幾乎全部都是重復雜志上已有文章?!巴愊嚓P論文有數十、上百篇之多。”①謝德華:《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的現狀及對策—以深圳市寶安區公立中學為例》,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低質量信息太多會阻礙高質量信息的傳播,沒有學術創新的文章過度增加會淹沒高水平的論著。在中國,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問題。合理的做法是遵循正常的社會分工,中小學教師講授已有的基礎知識,大學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參照列文的構思,大學教師向中小學教師傳播新的理論,和中小學教師一起研究,解決教學和管理中的實際困難。
兩位參與中小學行動研究的學者報告說:“在理論工作者與小學教師合作研究中,雙方都可能發生一種錯覺,即認為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中小學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從事研究工作,做了也不倫不類?!雹谕裘鲙?、胡惠閔:《教育行動研究中的合作:為何與何為》,《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2期,第31頁。這是沒有分清行動研究和學術研究不同性質的結果。教育行動研究應該是學者和中小學教師共同進行的。沒有中小學教師的參加,就是不倫不類的行動研究。而學術研究是學者的工作。中小學教師去做,的確很可能成為不倫不類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