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具有豐富的內涵及重要的價值,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本文將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多個角度闡釋孔子“仁”的學說,并對“仁”的現代價值做一分析,以期對于孔子“仁”的思想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孔子;仁;現代價值
一、孔子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記錄和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論語》、《孔子家語》以及孔子晚年修訂的六經,以其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于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用孔子的話講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子弒父、臣弒君常有之,面對這樣的亂局,孔子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其以“仁”釋“禮”,為周禮注入了新鮮內容。作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在《論語》中出現多達109處,可見“仁”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二、“仁”的內涵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孔子并沒有具體給“仁”下一個定義,而是通過不同的場景來闡述“仁”,下面通過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仁者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以下僅注篇名),可以說“愛人”是孔子關于“仁”的內涵最直接、最明確的描述了。這里的愛人則不僅是指自己的家人,還包括了廣大的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即“泛愛眾,而親仁”(《學而》),只有愛眾人了,才能夠親近于仁。進一步看,在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要肯定別人,這也是仁者愛人的明確體現。
(二)克己復禮為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禮的規范,我們知道,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復周禮,從這個角度看,自我的克制和恢復周禮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則天下的人都會認為其做到了仁。而且求仁并不是由外而內,而是由內而外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不依賴于他人。
(三)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仁”之本為孝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學而》)一個人對于自己親人的愛,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愛,“仁者愛人”就是從孝悌出發,敬愛父母,友愛兄長姐妹,倘若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愛,又怎么樣指望他具有仁愛之心呢?仁愛的愛由愛親人出發,到愛一切人,即做到“泛愛眾、而親仁”,這才是真正的愛,才是真正的“仁”[1]。
三、“仁”的現代價值
在當代,我們學習孔子“仁”的核心思想,首先是從自身出發,要“修身以仁”,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人文素養的君子,其次是在人與人關系上要“待人以仁”,以一顆愛人之心來對待身邊的一切人,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諧、友善”。
(一)修身以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至高的追求,在這里,修身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人認為“仁”是縹緲不可及的,從而不愿意修身以仁,“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有人能夠用一天的精力追求仁嗎?我沒有見到過力量不夠的人。所以孔子講“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希望人們能夠致力于修身以仁,用仁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仁”離每個人都不遠,只要你愿意,便不會有力量不夠的情況出現。崇高的理想需要堅實的基礎來實現,只有嚴格的要求自己,修身以仁,才能走的長遠,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的人。
(二)待人以仁
仁者,即二人也,其字面意即人際關系。在當代,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隔閡,信息時代的到來,并沒有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反而是加劇了這種隔閡。在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上,孔子談到“仁者愛人”也就要求我們在對待身邊的人的時候要秉持一顆愛人的心,愛一切人。仁德的修養,同時具備于營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所謂“德不孤、必有鄰。”(《里仁》)如果人們通過自己的修養具備了仁德,待人以仁,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親近于你,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拉近人與人間的聯系[2]。
四、總結
孔子賦予“仁”以豐富的內涵,希望通過一系列的道德教化培養出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文教養的君子,從而能夠實現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但想要實現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故孔子談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傳播“仁”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唯有兢兢業業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些成績。待人以仁,修身以仁,不光在古代,在當代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需要我們每個人為之奮斗!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集注[M].中華書局,2011.
[2]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