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
馬蔚華: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壹基金理事長
2017年,是馬蔚華為“公益金融”奔走努力的一年。
他以諸多身份在演講中、課堂上、采訪里不厭其煩地反復解釋這一理念的內涵與外延,并且以實際行動推動其發展—開辦相關課程,構建知識體系,帶隊出國考察,籌辦主題論壇……加入公益界3年的“馬行長”在遭遇最初的沖擊之后,以他一如既往的韌勁兒與前瞻性找到了結合自己各方優勢的最佳位置—公益金融先行者。
2014年初,卸任招商銀行行長,正式履新壹基金理事長的馬蔚華很快發現,“做公益比做銀行更難”。參加全國“兩會”期間,原本為壹基金理事長新身份做足功課的馬蔚華面對媒體專訪,被問到的卻多是關于支付寶、余額寶等的金融問題—沒有記者對他的新身份感興趣。
在政府工作報告小組討論會上,馬蔚華抓住政府報告中有關社會關懷的一句話大講公益慈善,感動小組成員。他繼而在聯組會、政協大組上做了精心準備的公益慈善主題演講,結果卻發現,很少有媒體發表他的觀點。遭遇了進入公益界后的第一次“滑鐵盧”,馬蔚華很是接受不了,不是因為覺得個人受到冷遇,而是他意識到,媒體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社會認同感的風向標—中國的現代公益依然任重而道遠。
想起卸任時紛至沓來的各種看上去更輕松、更光鮮的商業邀約,馬蔚華沒有后悔,答應加入壹基金前他曾深入學習考察中外慈善事業,對此有心理準備。但是,接連遇見的狀況讓他意識到,盡管壹基金有著不錯的基礎,但如果僅僅局限在現有的思維框架里努力、呼吁、重復,一些重要問題的解決似乎像一個閉環一樣看不到希望,比如人才問題。
2014年4月,馬蔚華赴雅安考察災后重建工作,在臨時安置房里見到了壹基金的兩位員工。兩個女孩皆畢業于名校,放棄了條件更好的工作加入壹基金,已經在雅安駐點大半年,看上去依然樂觀積極。“我問她們的收入是多少?她們說2000到3000塊。”
一方面是拿著遠低于自身勞動價值的薪水的優秀公益從業者,另一方面,則是對公益事業缺乏必要的常識與理解的公眾,一些苛刻的質疑令人無奈。雅安地震一周年之際,壹基金對外發布了雅安地震善款使用報告:2013年壹基金共接收雅安地震捐款及賑災物資總價值約3.85億元,截至2014年3月31日,共發生捐贈支出約4907萬元。還有3.36億元的善款去哪里了?質疑者緊抓《基金會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不放—公募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壹基金貪污、低效、無能之說一時此起彼伏。
實際上,壹基金根據雅安市政府制訂的5年重建期,對善款制訂了為期5年的使用計劃,既合情理,也符合民政部規定。但是除了個別“別有用心的人”,馬蔚華也覺得“還是我們的傳播工作沒做到位”。
公益行業收入低,并遭受著種種偏見與誤解,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公益不能光要情懷不要激勵,也不能光要發展不要人才。”馬蔚華認定,近年來國際公益事業發展出現的“公益+金融”新趨勢是最合理的突破口,因為組織自身發展壯大才是硬道理—通過公益投資增值,擴大資金使用量,同時可以分一部分用于提高薪酬。“我們必須靠自己,必須通過公益和金融的結合來解決這個矛盾。”
2017年,馬蔚華只要有機會就在各種場合推廣公益金融的理念—在公益的發展中引入金融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用金融的商業模式促進公益的創新,形式有許多種,如影響力投資、社會價值投資、影響力債券、公益創投,還有慈善信托、社會企業,等等。
2017年的“兩會”上,馬蔚華遞交了一份《關于完善慈善信托配套政策推動慈善信托健康發展的提案》,建議有關部門盡快放松對慈善組織設立信托賬戶的限制。雖然2016年9月1日出臺的《慈善法》規定,公益組織和信托公司都可作為慈善信托受托人,但現實中公益組織很難獲準在銀行開設信托賬戶,也就無法真正履行受托人的職責。
慈善信托是馬蔚華正在壹基金謹慎實踐的公益金融的一部分。“不知未來者無以評判當下,不知世界者無以理解中國,不知宏觀者無以理解微觀。”馬蔚華不止一次把這三句話送給他在招商銀行和壹基金的同事。早在于政府部門工作時,他就形成了運用宏觀趨勢做出微觀決策的習慣與能力,后來為招行制定發展戰略時,他也總能預判經濟發展趨勢,比對手快上一步做出正確決策并實施。如今,馬蔚華對中國公益趨勢做出預判,認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金融方式方法在公益舞臺上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在管理壹基金時,馬蔚華也嘗試著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他認為商業機構與公益組織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需要效益的最大化與成本的最小化,都需要風險可控;其次,上市銀行和公益組織都需要信息透明、信息披露,都需要內審、外審,才能逐漸讓公眾了解與信任;最后,二者也都需要調動員工積極性,用制度和文化來影響員工。盡管公益組織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商業組織追求的是商業利益最大化,但不妨礙二者相互借鑒彼此的長處。
馬蔚華的探索步伐是堅定的也是謹慎的,他強調,因為壹基金的錢是公眾一點一滴投入的,來之不易,因此公益金融實踐的風險防范機制很重要。“道路依然很長,不過壹基金(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初見成效,現在也開始購買一些結構性存款產品,嘗試公益金融,至少有這種意識了。”
在馬蔚華看來,必須用金融的創新來推動社會創新。“這也是我們今天的大趨勢。但是創新是需要人才的,一切創新都需要有創新的人才。”因此,他認為,公益金融人才的培養與理念的推廣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2016年,馬蔚華任董事會主席的國際公益學院建立了公益金融與社會創新中心;2017年,他將公益金融作為學院發展的重點方向,開啟公益金融的知識體系構建,并且重點抓好學院公益金融教材、案例、師資的工作。
2017年7月,馬蔚華率領國際公益學院公益金融與社會創新中心相關同事赴美考察。以公益金融中的影響力投資為重點,10天時間,他帶隊走訪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舊金山4個城市,共拜訪34家機構,并就學院長遠發展戰略和近期合作與各方進行探討。
經過對美國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統的全面考察,馬蔚華更加確定,影響力投資正在對全球公益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公益捐贈、影響力投資、商業開發無縫對接的新公益業態呼之欲出。在這個發現的激勵下,2017年12月,首屆全球公益金融論壇暨2017社會影響力投資峰會在深圳舉行,論壇以“讓投資成為向善的力量”為主題,重點圍繞普惠金融、金融扶貧、戰略慈善、社會影響力投資、養老產業等內容進行探討。馬蔚華希望,該論壇的影響能夠繼續下去,搭建國內外公益金融交流平臺,推動我國公益金融生態體系建設,并且提升學院新公益業態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