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婷
【摘要】目的 調查和分析某高校教職工幽門螺桿菌(HP)感染狀況與相關因素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6月在校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201名教職工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對13C呼氣試驗檢測的結果判斷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分為陽性組和陰性組,并比較兩組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 分析結果顯示該校教職工HP感染陽性率為46.6%,男、女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分別為51.60%、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20~39歲組人群陽性率為47.8%,隨著年齡增加的開始增加,40~59歲組人群陽性率為49.2%,在隨后的年齡組又逐漸有所下降,60~79歲組人群陽性率為43.2%,80歲以上的感染率2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組中,中年組(40~59歲)的感染率較高。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血糖、血脂之間的也具有一定的統計相關性。結論 高校教職工檢測到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與性別、年齡、血糖和血脂這些因素有統計相關性,研究成果可為指導臨床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治療與預防提供流行病學依據。
【關鍵詞】高校教職工;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因素;性別;年齡;血脂;血糖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3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常見的細菌,全世界近半數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問題[1]。國內幽門螺桿菌呈現出家庭集體感染概率大的特征,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感染率也有所增高。另外,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黏膜病變以及胃癌等因素也會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概率增大[2]。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同時,導致人體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中,血脂代謝異常又是非常重要且危險的誘因之一[3],但目前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中,關于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糖、血脂指標的相關性調查研究非常少[4]。本課題通過統計分析某高校進行健康體檢的教職工的健康體檢數據,研究分析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年齡、性別、血糖以及血脂相關指標的關系,研究結論可用于為高校教職工
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治療與預防提供流行病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6月在該校進行健康體檢的教職工1201例,其中男561例(46.7%),女640例(53.3%),年齡最小為20 歲,最大96 歲,平均年齡(49.3±15.4)歲。根據13C呼氣試驗檢測結果將受檢者分為HP陰性組和HP陽性組。
1.2 入選標準
(1)年齡≥20周歲,無認知障礙;(2)無各種急慢性炎癥;(3)臨床資料、結果齊全者;(4)未接受過降血脂降糖藥物治療者;(5)近一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H2受體拮抗劑及質子泵抑制劑、鉍制劑等;(6)未因遺傳等因素患有嚴重的血糖、血脂代謝異常者;(7)未在孕期、哺乳期的受檢者。
1.3 檢測方法
(1)幽門螺桿菌的臨床檢測
采用13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受檢者患者要求空腹6 h以上,在進行檢測前一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或鉍劑等。先采集0 min時的呼氣樣本作為基準,然后要求檢測者口服尿素13C藥物膠囊,保持空腹狀態30 min,然后再次采集呼氣樣本。尿素13C膠囊由深圳中核海德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采用養和YH08型13C紅外光譜儀器測定兩次的氣體標本。檢測者的呼氣樣本采用紅外線光譜儀對13CO2豐度(δ‰)進行測試分析,最終用30 min的δ值減去空腹的δ值得出的差值為超基準值(delta over baseline,DOB),即檢測值
(DOB)=δ‰(30 min)-δ‰(0 min)。DOB值≥4 為HP 陽性組,DOB值<4為HP陰性組。
(2)血液采集
全部體檢者均要求清晨空腹6~8 h的靜脈血,分離出血清,測定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具體指標。
1.4 檢測分析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與性別、年齡、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的差異。
1.5 統計學方法
本課題利用通用的統計軟件SPSS 22.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教職工HP感染和性別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男、女性HP感染率分別為51.60%、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855,P<0.05)。見表1。
2.2 教職工HP感染和年齡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將教職工從20歲開始每20人為一段,分成四段進行比較。其中20~39歲組人群陽性率(47.8%),隨著年齡的遞增,40~59歲組人群陽性率(49.2%)陽性率也逐漸升高,在隨后的年齡組又逐漸下降,60~79歲組人群陽性率(43.2%),80歲以上的感染率2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組中,中年組(40~59歲)的感染率相對最高(x2=10.159,P<0.05)。見表2。
2.3 教職工HP 感染和血糖、血脂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兩組血糖血脂代謝指標比較HP陽性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顯高于HP陰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P陽性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檢測水平顯著低于HP陰性組的統計結果,可以此兩組數據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結 論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螺旋形、微需氧、寄居于胃黏膜。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能生長在強酸環境下的胃部疾病重大致病細菌,會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一旦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多種胃部疾病。
13C-呼氣試驗(13C-UBT)、病理學檢查以及快速尿素酶檢測法等是目前用于HP感染的常用診斷手段。而這些試驗檢測手段中,病理學檢查和快速尿素酶檢測法屬于侵入性操作,檢測復雜且成本較高,一般不用做常規的體檢檢測手段[5-6]。與上述兩種方法相比較,13C-呼氣試驗(13C-UBT)法為無創性檢測,檢測方法簡單易行,而且由于13C-尿素在胃腸黏膜中均勻方法分布,因此該方法的檢測準確度較高,是體檢過程中常用的檢驗方法。
本次調查顯示該校男、女性HP感染率分別為51.60%、42.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高于女性,與周輝等[7]報道一致,考慮是男性由于工作繁忙,多存在吸煙、飲酒和外在用餐等不良生活習慣,胃部屏障功能受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率高于其他人群。20~39歲組人群陽性率(47.8%),隨著年齡的遞增,40~59歲組人群陽性率(49.2%)陽性率也逐漸升高,在隨后的年齡組又逐漸下降,60~79歲組人群陽性率(43%),80歲以上的感染率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組中,中年組(40~59歲)的感染率較高,這是因為該年齡段人群,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物質經濟水平的發展,會有更大的概率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在長期的外出出差活動活參與各種公共的飯局和宴請情況下,從而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傳播的概率增加,相應的檢測結果中陽性率也較高。對于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規律、注重自身飲食規律健康、社會交往較少等因素,從而陽性率有所降低[8]。
影響血糖、血脂異常的主要是飲食和遺傳因素,Richy等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脂代謝有關,也有結果顯示影響血糖、血脂的危險因素之一是HP現癥感染,主要表現為高血糖、高LDL血癥和低HDL血癥。在日本對于男性的體檢數據研究也得出過相類似的結論[9]。本研究幽門輪桿菌血清反應陽性者中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于陰性者,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則低于陰性者;
幽門螺桿菌感染尚無疫苗可以預防。很多研究認為,感染幽門螺桿菌最可能的傳播途徑是口-口、糞-口、胃鏡檢查及密切接觸的方式進行傳播。幽門螺桿菌能在人體內生長繁殖,加之現今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的調整,生活方式轉變及社交普遍頻繁,為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提供了便利條件。基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傳播途徑,若家庭中有一位查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建議其他成員也進行檢測。還有研究表明對于根除幽門螺桿菌,經過藥物的治療后會有一定的根除幾率,但是還是會存在復發的現象,所以受檢者如存在Hp感染,對此類人群,則建議其接受正規治療,并在正規治療結束后一個月進行復查3C呼氣試驗檢測,看Hp是否根除。因此,伴隨我國人民物質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于高校的教職工,應結合學校組織每年健康體檢活動,加強提前預防,發現感染后盡早治療,同時注重切斷傳播途徑,不斷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養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保持日常飲食方面的規律和衛生,這些對于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AMBERBIR A,MEDHIN G,ABEGAZ W E,et al. Exposur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and the risk of allergic disease and atopic sensitization: A longitudinal birth cohort study[J].Clinical & Amp; Experimental Allergy: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4,44(4):563-571.
[2] Hou Y,Wang Q,Fuhai JI. Clinical study on muscle -relaxation effects of domestic rocuronium[J].Shanghai Med J,2013,36(4):
316-319.
[3] 黎運西,林超群,湯紅峰,等.血脂檢測評估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的活動性[J].黑龍江醫學,2013,37(8):666-668.
[4] 陶景德,謝瑞華,王少峰.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脂及炎癥因子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15(4):12-14.
[5] 梁躍雄,王自豪,李 雅.幽門螺桿菌與腦卒中相關性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9):242.
[6] 王 樂.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23):2412-2414.
[7] 周 輝,陳志恒,王雅琴,等.健康體檢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1):1660-1661.
[8]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HP 學組.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8,3(6):13-18.
[9] Toth PP,Davidson MH.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therapeutic target[J].J Clin Lipidol,2010,4:359-36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