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和慎(上海)
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固然與金融、貨幣和這些城市各種資源高度集聚等因素有關,但更與人們對房價長期看漲的預期有關,這是住房剛需人群不愿意租房而傾向于購房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治理房價也必須從打消這種預期入手,而打消這種預期的前提是,政府要作出房價平抑或下降的承諾并努力去實現承諾,同時市場開始充分供應、滿足需求導致房價平抑或下降的事實確鑿存在。只有這樣,非剛性需求和炒房行為才會望風而退,“長期看漲的預期”也會自然改變,這是房價回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前一時期,上海公布《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的一系列數字引人矚目:“十三五”時期新增住房總套數要比“十二五”期間增加60%左右,預計新增各類住房1275萬平方米,約170萬套。住房用地預計供應5500公頃,將比“十二五”期間增加20%。預計新增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4500萬平方米,約55萬套,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舊住房綜合改造項目完成30萬戶。預計新增供應租賃住房4250萬平方米,約70萬套,還將通過政策引導扶持住房租賃企業擴大規模,新增代理房源30萬套(間)左右。中心城區完成以二級舊里為主的房屋改造240萬平方米,實施約5000萬平方米的各類舊住房綜合改造。規劃甫出,引來不少質疑聲,不外乎“建造這么多保障性住房,供應會不會過剩?”“建造這么多租賃房,有沒有市場?”“住房建設量這么高,土地哪里來?”等等。這些質疑無疑會加深人們對今后樓市供應充沛的印象,有利于打消“長期看漲的預期”。政府既然公布了住房發展規劃,就是對住房發展前景的承諾,作為誠信政府就必然會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