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伊春市廣播電視大學,黑龍江 伊春 153000)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人 類對藝術的需求日益強烈。筆者認為改革開放的時代呼喚審美的道德 人。這樣如何培養審美的道德人成為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誠然 自撥亂反正以來中國德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究其 根本原因在于功利主義德育觀的長期存在所造成的德育工作缺少人文 關懷。藝術教育作為服務于人的教育, 在培養審美的道德人方面發揮 著獨特的功能。德育工作要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才能使德 育成為真正關注人的哲學。
長期以來, 學術界對藝術教育德育功能的認識主要局限于:一是藝術教育是德育的有效輔助手段;二是藝術教育是德育的途徑。這兩種 理解并非錯誤, 但遠不全面和深刻。它強調的都是處于從屬地位的藝 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沒有真正認識到藝術教育自身具有獨特的德育功 能。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德育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藝術教育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包 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二者同屬于社會上層建筑范疇具有理論上的同構性。藝術教育和德育分屬于不同 教育領域, 但終極教育目標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能夠促 進德育的發展;德育又確保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二者是相互融 合、相輔相成的關系, 具有實踐上的同構性。因此, 藝術教育的審美本質決定 其自身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1、顯性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審美育德 (1)促進個體自身發展。藝術教育在滿足個體對真善美的需求基 礎上促進個體發展, 表現為生理、心理、倫理三方面。第一, 生理上藝術 教育有利于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和訓練, 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生理 基礎。人腦左右半球分別執行著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思維方式。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能力, 更有助于通過藝術形式來提升 人的記憶能力、手部運動能力和促進右腦形象思維的開發。第二, 心理 上藝術教育有利于調節人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藝術教育通過藝術形 象使人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這種體驗同時作用于人的知、情、信、意、行 等心理過程使其“既能共存, 又能相互配合”藝術教育協調心理因素 促進心理健康。第三, 倫理上藝術教育有利于個體審美道德人格的完 善。審美道德人格的完善是德育美學的最終目標, 即人的道德面貌具 有審美特征, 表現出和諧、個性、自由、超越和創造等基本特征。由于 “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藝術教育所造就的個體的審美道德人 格不再是對道德的拘束和壓抑而是對人性的自由和解放。(2)培養創新型人才, 塑造人的個性。藝術教育能夠促進人腦潛能 的全面開發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生理基礎;還更易激發人的創造性 思維, 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以邏輯思維為特征的科學與以形 象思維為特征的藝術的碰撞點便是創造性奇跡出現的地方。例如, 愛 因斯坦在鋼琴旋律的啟發下發現了相對論。創造性與個性是直接互動 的關系, 能夠開拓創新的人必定個性強烈而鮮明。歌德說一旦一個思 想和一種個性結合, 就會發生使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都驚詫不已的事情。高雅的藝術能夠塑造人的美好氣質, 培養人的優美德性, 訓練人的健全 理智, 磨練人的堅強意志力, 造就人的非凡能力, 造就個性人才。
2、隱性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立美德育 (1)理論功能。理論功能分為兩方面:第一, 促進主體性德育的發 展。主體性德育是在德育主體性原則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主體性, 特別是發掘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并使兩者的主體性有 機整合, 從而使德育成為主體性的活動。藝術的特征之一就是主體 性。采用藝術性的德育方式引導人主動認識德美的規律和法則, 使德 美自由化成,這就促進了主體性德育的發展。這一方式通過立美德育 強化人的自我教育意識, 使人自覺向善的思想轉化。第二, 充實德育的 隱性教育方法。隱性教育方法是利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人在不知 不覺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德育重在以理服人, 但德育的顯性教育方法 易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常常有這樣的情形:一定社會所推崇的人生價值、道德理想和信仰的準則和規范, 雖然很深刻, 對人性、德性的造就也 非常必要, 但如果它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體系或教義的說教中就會 顯得蒼白無力。然而一旦這些規范、準則通過藝術的手法以感性美的 方式表現出來, 就能喚醒和打動人的心靈。在這里, 筆者借用亞里士多 德的話說“藝術和人生不是偶然交織”。(2)實踐功能。實踐功能分為兩方面:第一, 提高全民辨別美丑善 惡的能力,端正社會風氣。藝術教育能夠使人的美丑辨別力提高。正 如康德所說美是道德的象征, 美丑辨別力與道德分辨力是相通的, 隨著 美丑辨別力的提高, 善惡分辨力也必然得以提高, 從而有利于人們自覺克服和抵制不正之風, 端正社會風氣。第二, 激發奉獻意識。當前我們 萬眾一心搞好地震后重建工作, 此時激發奉獻意識尤為重要。采用一 些具有輝煌獻身精神的藝術典型來實現立美德育能夠激發奉獻意識。5· 12地震中無數英雄犧牲自我保護他人, 在救災中亦有無數英雄不顧 自身生命安危搶救他人生命。他們無疑是現實的奉獻英雄。德育工作 者借助這些現實英雄的事跡更易引起人們的心靈共鳴, 激發奉獻意識。
促進藝術教育與德育 的相互滲透。教育對藝術的關注不僅在于使人們重視藝術教育, 而且 在于將人生意義建立在美的道德境界上, 將科學與藝術、道德與審美同 時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理論上把藝術教育的審美立美理念貫穿于 德育研究中, 加強德育美學的研究。實踐上擺脫功利主義課程觀, 力求 使德育課堂富有藝術性和趣味性;還要借助藝術選修課提高學生審美 修養來輔助德育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文藝活動, 達到以美引善的效果。這樣也就貫徹了社會主義德育工作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 以正確的輿 論引導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