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成
納稅信用作為單位和個人信用組成的重要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親睞。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在稅務部門運行已有幾年了,逐步由過去的人評改為機評,一定程度上克服過去人評的隨意性。但是從這幾年由機評為主的方式看,該種評定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加以完善,提高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信力。
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在稅務部門才剛剛起步,目前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摸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梳理,分門別類,找準問題,對癥下藥。
評價指標尚欠精準。目前,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基本上采取全國一套指標,由金稅三期系統中“納稅信用等級評定”模塊來實施完成。該評價體系采用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分企業生產規模大小,不講業務量多寡,都按統一指標標準來對比分析,確定各項指標得分,以總分數來確定各納稅人信用等級。從近幾年來初評出來的結果看,達到A級納稅人分數的往往是一些經營規模小涉稅業務少的納稅人,主要是一些涉農免稅合作社、業務量少的小規模納稅人等。而那些業務量大、經營情況復雜的企業則往往這兒或那方面扣分,得評總分自然不高,在初評中很難出現在A級納稅人名單中。
評價方法不甚科學。目前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主要是采取扣分的辦法,以懲戒為主,出現錯誤或過錯,偏離考核標準,進行相應的扣分;沒有實行獎分機制,沒有獎勵分值,某方面成績再好,超出考核標準再高,也不實行獎分,也就沒有正向激勵機制,出現了只懲不獎的怪圈。這樣的評價辦法對業務量大、核算復雜的大企業往往不利,它們有很多方面成績突出,不能享受加分獎勵,往往卻因為銀行賬號報送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扣分,以致這些企業在初評中入圍A級的戶數少之又少。
初評結果不夠客觀。如前面所述,在金稅三期初評中出級A級納稅人名單中,一些生產經營規模大、繳稅較多的一般納稅人企業很難出現在其中,而那些經營規模小業務簡單的小規模納稅人頻頻閃亮登場。而這些規模大繳稅多的企業往往最需要A級納稅信用資格闖市場,沒有A級納稅人招牌,他們“闖關東”往往鎩羽而歸,他們對A級納稅人需要的愿望最強烈;而那些初評獲得A級名單的納稅人,自身業務狹窄,有無A級納稅人招牌無所謂,有了它,業務也不可能一下子大發展。正所謂需要的不給,不需要的卻強加。如此以來,主管稅務機關也很感尷尬,為了滿足真實需求,就開啟了一個人為修正的的后門。實際工作中這個后門有時往往會被人為無限放大,修正過多,失去公正評價的意義,使初評結果大打折扣。
結果應用不太充分。盡管納稅信用作為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結果也缺乏權威性,稅務內部應用不重視,社會各界認可不廣泛,應用面十分狹窄。不少納稅人即使獲得A級納稅人資格,稅務部門也不一定給予了免評免檢等優待服務,金融等部門不一定信賴此結果,想僅憑這個招牌獲得貸款仍是難上加難。加外,對納稅人信用等級較低的納稅人懲戒也十分有限,對他們購票、評估、檢查也沒上綱上線;他們盡管大額欠稅,仍逍遙自在,有的甚至揮金如土,高檔消費沒有限制,懲戒效應十分有限。
針對納稅信用等級評價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稅務部門應盡快梳理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對癥下藥,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逐一加以解決。
評價指標差別化取量。針對評價指標千篇一律統一一個標準的辦法,建議改為差別化取量辦法,具體為:按一個地區納稅人資產規模、職工人數、營業收入、繳稅額等四個主要因素權重,將納稅人劃分為大、中、小三類。可考慮將資產規模權重設定20%,職工人數權重20%,營業收入權重25%,繳稅額度權重35%,以各單個納稅人上述指標占全部參評納稅人該類指標的總數比值乘規定權重計算各自納稅人該項得分,然后將四項指標得分加總,依大小排序,將納稅人劃分為大、中、小三類。三類納稅人的標準分值不一樣,如可設定大類納稅人標準分值為120分,中類納稅人標準分值為100分,小類納稅人標準分值為80分,作為各類納稅人信用等級評價的基準分值。
評價辦法有獎有懲。改革目前只扣分不獎分的辦法,實行有獎有懲的獎扣分辦法,以充分調動參評企業的積極性。可考慮選取一部分考評指標如按期申報率、入庫率、違章處罰率等的中位值作為基準值,參與單個納稅人該項指標的業績好于基準值,按幅度給予相應檔次分值的獎分;低于基準值的,按相應幅度給予相應檔次分值的扣分。如此有獎有懲,便于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揚長避短,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納稅信用業績。
評價結果力求固定。在實行科學初評的基礎上,初步確定納稅人納稅信用等次,無評價過錯或其它客觀原因,盡量不對評價結果進行調整或修改,保證機評的客觀公正。在初步結果發布后,將初評結果通知給納稅人,由納稅人自己核對,核對無誤的簽字確認;對初評結果有疑議的,找主管稅務機關進行核對,看有無發生系統差錯或計算統計差錯的,如屬于上述原因的,對照標準重新計算調整。除此以外,盡量保持機評結果,樹立機評的權威性,增加評價的公信力。
結果應用強推進。首先,要從稅務部門內加優先使用評價結果,將評價結果與業務受理、發票發售、納稅評估、稅收檢查等相結合,實行差別化對待,讓納稅人先從稅收上感到納稅信用的重要。其次,提高納稅信用在社會信用中地位。建議由國家稅務總局推動,將納稅信用作為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納稅信用好壞將直接影響法人或自然人的社會信用。最后,要逐步推動納稅信用等級向其它領域的應用,推動相關部門真正認可納稅信用。如納稅人在融資時,可考慮將納稅信用等級作為融資的重要參考,在同等條件下,信用等級高的優先。如落實信用等級低的納稅人在高消費、出行方面的限制,讓他們處處受限,真正感受納稅信用的威力。逐步調動全社會關注并提高納稅信用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