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臺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繪畫是一個時代的重要記錄與反映,人類在研究探討自身過去歷史時,繪畫是一個了解的并且較為直觀的媒介,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一幅作品,對其背后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藝術的背后力量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本文通過西方近代以來的藝術發展解讀,結合中國藝術現狀,由此而探索中國藝術的自我生成與構建。
自十六世紀開始到十九世紀,歐洲的文明發展迅速,并且席卷全球,占據統治地位長達四個世紀,今天仍然還在占據主導地位,這不單是經濟和軍事,而是多方位的,這其中自然也包括藝術。1855年,藝術家庫爾貝發表《現實主義宣言》,將歐洲人的視線由宗教和神話引向了現實生活,而工業的日益發達,出現了錫管顏料,緊接著印象派畫家登上歷史舞臺,逐漸地,歐洲自文藝復興來建立的觀看方式被一一打破。后印象的三位代表者—梵高、高更、塞尚更是為現代藝術開啟了一扇大門,從十九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近半個世紀里,現代藝術蔓延全球。工業革命使得人類沖破了地域、民族和國家,各類藝術之間相互碰撞交融,具有較為各地接受的國際性藝術也紛紛踏進世界舞臺,而以往建構起來的觀念與觀看方式土崩瓦解。
兩次世界大戰使得全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二戰之后,以往的英法等強國,失去了主導性地位,與此同時,冷戰開始,兩大陣營對立,意識形態的沖突使得藝術上開始脫離以歐洲為中心。因戰爭陷于虛弱的歐洲得到來自美國的援助,而在意識上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和平演變,世界中心轉向美國。漢密爾頓預示了消費型社會的到來,而安迪·沃霍爾等人作品中折射了資本的繁榮,并且藝術進入商業消費模式。很快,眾多藝術工作者去美國謀求發展,而中國在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是在向蘇聯學習,80年代后,人們也開始對美國趨之若鶩。
藝術的發展往往是無意識的,而語境的轉變,讓人們開始不斷調整自我的判斷與前進步伐及其方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都會順勢而變,而以往的藝術著作中體現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藝術占據主導,而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發展,以往的書寫模式將會被打破重建。
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使得社會生活變得復雜,但同時也使得人們的視野得到極大的拓寬,藝術也變的更加豐富并且多元。近年來,中國的收藏家盲目慌張地將新的藝術送進蓬皮杜等藝術中心,以此而鍍金達到某種所謂成果的效果。而以西方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常常宣布繪畫藝術已經死亡,國內的諸多藝術家也為了與所謂的國際接軌,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架上繪畫在當下的前進發展。而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方面也在悄然變化著,而建構起自己的藝術綱領。中國的藝術家在國際上的日漸活躍,如蔡國強、徐冰、谷文達等,他們的成功自然離不開中國崛起的因素,因為中國的崛起才使得他們有機會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藝術。
中國崛起也使得藝術家跟著受益,他們取得巨大的成就,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可,是值得慶賀的事,但就全球藝術格局而言,我們還缺乏自我文化藝術價值體系的構建,藝術家的成功標準是西方社會所提供的。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全盤否定西方藝術的評判標準,而是在汲取外來營養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在結合自己情況的基礎上,實現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構建,這也應該是我們在文化戰略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伊斯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而在藝術上屬于自我意識形態的建構,也是觀眾和藝術工作者共同完成的,要想在文化上獲得民眾的價值認同,那么對于自我的思考意識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既要有全球化的視野,但同時也應該要避免同質化和同一化。一件藝術作品,將其創作出來只是完成了一半,還有一半應該交由觀眾與之完成,從這一點而言,人人都應該是藝術家。所以,個體藝術家的崛起,并不能代表這個國家、群體和社會等的藝術興盛發達,而當我們藝術在社會中稱為一種常態,人們對于它的認識沒有過多的誤解,更沒有再將之高高掛起,那么這個國家的藝術才算是崛起了。在新時期里,中國的藝術也必將伴隨著經濟、政治、軍事等的發展走出國門,而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顯得至關重要。
藝術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反映,同時,藝術的繁榮,也是我們的背后力量在支撐它走向更遠。而藝術自由的程度,一個民族和國家對于藝術的態度,也折射出了它的綜合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塞戈萊納·萊·梅恩《庫爾貝》M周渝 袁欣(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6
2、漢斯·貝爾廷《現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史》M洪天富(譯)金城出版社 2014
3 河清《藝術的陰謀》M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