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臺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康定斯基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現象,其深刻感和形式美源自心靈最終回歸到心靈的不變規律。1910年之前,康定斯基的繪畫風格主要偏向于野獸主義,移居慕尼黑后的他,開始熱衷于前衛藝術。從梵高和高更的藝術作品解讀中,康定斯基認識到顏色與線條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二者之間的和諧是觸及人類靈魂的基礎。一切形體的伊始都源自于點,點在數量、大小等方面的改變,內在的東西也隨之改變,點與背景之間大小的變動與調和,大小的不同,所體現出的意志也是有所區別的。對于點的運用,當代藝術界也不乏有人運用,如藝術家陳墻利用1619年德國人施奈爾建立起的眼屈光成像理論,把視網膜和視皮層的連接點阻隔,利用視網膜的感光機能,制造了生理的批判性純眼藝術。點具有很好的靈活性,而一旦進入劃定的尺寸、位置。點的不斷聚集和發展的過程中,點的本身就展現出了它的特質。
線條具有張力與方向,方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畫面當中,線能夠劃定出各類形狀,勾勒出體積,建立起面。托姆布雷通過線條釋放了自己,并建構起了自己抽象藝術風格。線條與線條之間的交叉產生了力量,線條的粗細長短、彎曲伸直等各個因素的變化,形成了不同形態的視覺效果。
形體的畫面邊線,是另一個形體,而由此構成了面與面之間的關系。各個面是一個個單獨的形體,它們在不同位置和本身的大小、形狀、顏色形成了整個畫面的視覺效果。
羅斯科采用大面積的色塊與色塊對比,整體降到一種灰度,試圖找到和諧之間的不同,并由此而形成巨大的視覺沖擊。他在色域里的貢獻是無人可替代與比擬的,而就顏色本身而言,它雖是觀眾與作者創作意圖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它也是觸及觀眾心靈的最直接的東西;但對于創作者羅斯科來說,這只是他的內心表達的工具,不同的藝術家采用的工具和媒介不盡相同,但并不意味著相互之間誰的更為高級,而作品所映射出背后的東西更為重要。羅斯科曾表示:“如果你只是被我畫中的色彩關系所感動,那么你就不是真正懂我。”
黑格爾認為“存在即合理。”事物皆出有因,百年前抽象藝術拔地而起,作為一種反抗態度出現,也隨即引領了潮流,它為藝術的發展打開了另一片新的領地,也使得繪畫所面臨的尷尬局面得到解決。抽象藝術在美國發端,也在美國大放異彩,二次大戰讓眾多藝術家涌進到美國,也為美國的藝術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隨后一批抽象藝術家成長起,成為了藝術界的新星,波洛克、托姆布雷、羅斯科等,都在抽象藝術領域各有建樹,它們既共同筑造了美國的藝術史,也拓寬了繪畫藝術的面。
抽象藝術是相對具象藝術而言的,所謂抽象,就是不以描繪某個具體對象為主,也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抽象藝術在誕生之初,具有較強的實驗性,一開始被認為是廉價的表現,而在不斷探索中,抽象藝術的地位得到確立。抽象藝術的出現也影響了人們以往的觀看方式,在審美觀念上掀起了一股風潮,也在悄然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意識里,它從無到有,進而又成為了一種常態。
創作是不同的世界相互發生碰撞,在沖突之間形成了一個新的世界,作品由此誕生。那么,每件作品創作出來就算完成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作品在藝術家的工作室完成時,它的使命只是進行到了一半,而對其的觀看解讀才使得作品具有更為完整的意義,抽象藝術亦是如此。
我們在觀看的時候,常常會想著如何去讀畫,如何去讀懂畫,我們總有去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和表達意圖的相關文字解釋,文字解釋的確是我們了解作品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更全面的看待作品的方法。但文字并不是作品本身,我們在觀看作品時,作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它在映入你眼簾的第一瞬間給你的是什么感受,是作品與你最為直接的交流。所以,筆者認為,解讀一幅作品,你是否能夠更加充分和更加深切的體會感受作品,觀看時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觀看應該先于語言。也有人認為看不懂畫面要表達什么,筆者認為,藝術家或許在一開始并不是要觀眾對作品做出何種解釋,并讓這種解釋貼合作者的想法。
我們對于畫面的第一認知,也總是會受到我們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等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我們在觀看外來藝術的時候就一定要深入了解創作者的身份嗎?繪畫并不是文字,它具有強烈的直觀性,比文字更為直接,在觀看繪畫的時候或許并不需要我們非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子,畫面能夠帶給你深刻感受,它能夠打動的地方,才是你觀看最終獲得的意義,也是一幅作品優秀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康定斯基《藝術的精神》李政文 等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馬克·羅斯科《藝術何為》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3、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戴行鉞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4、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范景中 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