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昱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古代漢畫像石藝術的產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反映了漢代的社會背景、經濟條件及漢人的思想意識。山西呂梁地區漢畫像石的外在形式面貌可以認定為是集繪畫和雕塑與一體,包括建筑在內的綜合藝術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說,漢畫像石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必定沿襲養前代的某種藝術表達形式,同時這種藝術形式對漢之后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地區的漢畫像石中,山西離石縣馬茂莊出土的東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左表墓室是其中的代表。
漢代的封建統治者,在迷信思想的影響下,極力崇尚厚葬。他們十分迷戀由社會等級制度所定的身份地位及奢侈生活,幻想并祈求死后仍然享受同生前一樣的生活,乃至到虛無縹緲的理想天國過神仙般的日子。為此,不惜巨資仿照生前生活景觀或形式,大量營造畫像石墓室,企圖借此實現他們的升天成仙夢。除此之外,在呂梁地區出現大量漢畫像石的原因還有:一、陜北地區奴畫像石的繁榮發展為呂梁地區漢畫像石的產生提供前提條件。二、“推恩令”政策的推行為呂梁地區漢畫像石的產生營造了政治氛圍。三、上郡與西河郡治所的南遷是呂梁地區出現漢畫像石墓的直接原因。四、厚葬之風為呂梁地區漢畫像石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化會環境。五、這里地處黃河東岸的丘陵地帶,盛產質地細密的砂質頁巖,在這種社會背景中,自然養育和造就了諸多能雕善刻的石匠,這也正是此地區漢畫像石得以流行的客觀條件。
山西呂梁地區漢畫像石的題材分為兩大類:一是表現日常生活的賓客宴飲圖、車騎出行圖等。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以車馬出行圖為主,對其它幾個題材的描繪數量極少。二是表現仙人世界的西王母、羽化升仙國、奇禽樣瑞圖等,是呂梁地區漢畫像石獨具特色的部分。
左表墓漢畫像石作為東漢晚期的漢畫像石代表作品,其雕刻技術主要采用了淺剔地平面刻法。作品以減地平面陽刻為特征,先畫后刻。雕鑿時,使刻的形象突出來,形成平面陽刻物像。物像細部用流暢準確的朱、墨、白等線條勾出,這種技法既細膩傳神,又簡練樸素,瀟灑飄逸,有其獨特鮮明的藝術特色。
在畫面構圖上,物體的形象多采取側面,面向左側。畫面的組成有向一方延續的,有平列分散的。整個畫面雖然由個別形象組成,但它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帶有連續性,且富有故事性。雕刻工匠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繪畫藝術表現力,表達了這些人馬、仙物在行進中的奔騰氣勢。在構圖方式上采用散點透視、分層與分格等方式,把不同的內容統一于一個畫面,使畫面布局排列有序,層次分明飽滿充實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這批畫像石寫實與夸張并用,其畫像內容既有典型的生產、生活寫照,又有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但在實際創作過程時都是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物體為原型。左表墓漢畫像石中,奔騰疾馳的射獵出行和出征歸來圖,無疑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實再現。圖中牛、馬駕轅拉車,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虎、龍魚和鹿駕華蓋云車,是神話世界里的仙物。藝術家們用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描繪這些景物,體現了當時人們想象力的豐富和在藝術上的成就,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熱愛。
呂梁地區漢代畫像石的裝飾圖案卷云紋為主,不僅具有裝飾的功用,同時也是描繪神仙題材的需要,大量的云紋圖案營造了一種虛無緩鄉的仙境氣氛。呂梁地區裝飾圖案的運用情況有三種:一是整個畫面全部由裝飾圖案組成;二是穿插于其它題材的空隙中;三是作為邊框的裝飾刻于畫面的四周。左表墓畫像石反映出人類從自然幻想轉入重視現實生產、生活的場景,突出表現了北方農牧區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極富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
漢畫像石雖然以描寫封建貴族地主的思想及其生活為主,籠罩著濃烈的宗教迷信色彩,但卻展現了漢代藝術生機勃勃、龍馬飛舞的大千世界,描繪了疾馳運動、奔放不息的韻致旋律,表現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力量,這正是漢畫像石藝術的生命所在。
小結
離石畫像石這種自由表現的形式,通過豐富而生動的形象,展現了古人生活的場而和美好的愿望,而漢畫像石的表現手法所蘊含的藝術精神與圖像內涵,其豐富的空間構圖表現形式,更是帶給人無盡的聯想,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示例。
參考文獻:
[1]王君,《山西離石左表墓漢畫像石藝術》,文物出版社,2002年。
[2]馮軍平,《離石漢代畫像石研究概述與展望》,2010年3月
[3]蔣英炬,《關于漢畫像石產生背景與藝術功能的思考》,《考古》,1998年第11期
[4]高永利《山西離石漢畫像石空間造型表現形式分析》,《史論空間》,2013年第237期
[5]溫蘭,《山西呂梁地區漢畫像石藝術研究》,2014年
[6]李海燕,《漢畫像石的藝術形式與畫面構成研究》,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