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惠文
(樂山外國語學校高2018屆一班,四川樂山 614000)
我們愛得深沉的大地,也曾滿目瘡痍,而今枝繁葉茂;也曾荒煙野蔓,而今沃野千里;也曾大旱望云,而今甘霖泉涌,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跨流域調水密不可分。
跨流域調水是為解決水資源在時間、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或資源短缺而采取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措施。在實行跨流域調水工程幾十年來,全球許多地方脫離了“缺水戶“行列:
一、利比亞大人工河工程。此工程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和“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為解決人口稠密的部地區的飲水和工農業用水問題而建。整個系統建成后能為382850英畝農田提供灌溉水源。此工程有望將沙漠變成綠洲的宏偉誓愿變為現實。
二、澳大利亞雪山調水工程。此工程是在雪山山脈的東坡建庫蓄水,將斯諾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調水沿途利用落差發電。這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水利項目,半世紀以來,工程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獲得顯著效益。
三、為緩解地區間水土資源不平衡狀況,以色列政府在1953年前后決定投入建造北水南調工程,將位于以色列東北部的加利利湖的較豐富水資源輸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此工程將大片不毛之地的荒漠變為綠洲,擴大了以色列國的生存空間。
四、美國中央亞利桑那調水工程。于1992年完工,建造成本約50億美元,該工程的建設是維持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農業生產的唯一方法。
五、美國加利福利亞調水工程。該工程是美國已建成的最大調水工程。加州有著多樣的氣候類型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南北加州降水的差異促使人們實行“南水北調”工程。得益于此,加州發展為美國人口最多、灌溉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個州。
但再輝煌的成就,也掩蓋不住其璀璨下的巨大陰霾。在經濟車輪高速運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海水蠶食沿海低地;河道過流條件惡化;水華泛濫,藻類繁殖;水源枯竭,水質惡化。即使跨流域調水工程身著光芒四射的五彩禮服,也掩蓋不了禮服內大小不一的針線補丁。以上提到的五個工程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運行維護復雜,成本高,經濟效益遠抵不上經濟支出。如利比亞大人工河工程的使用年限不足100年,再加上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該項目的收益會愈來愈低,這不算最糟糕的,總所周知,利比亞是一個戰火紛紜的國家,多次轟炸對工程的破壞至今未修復。
二、工程投資大、周期長。美國的亞利桑那工程,由于錯誤的估計了其成本和需求,結果導致項目成本高、效益低,建設周期遠長于預期。其用水成本和建設成本的大大增加,也在預料之中。
三、調水造成輸水、受水地區地質、水文和氣候的改變。美國加利福利亞州水道工程很大程度地改變了區域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水資源的使用方式,導致調水輸出地和輸入地的環境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壞,出現了河口生態系統破壞,調出區生態用水不足,受水區和沿線水質惡化,河內水生動植物遭遇生存危機等狀況,嚴重阻礙了當代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在這五個工程中,發展前景最好的應是以色列的北水南調工程。以色列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調水的路線,在充分尊重自然條件的基礎上,解決了國土上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情況,緩解了自然條件限制對以色列發展的威脅,這種成就值得我們借鑒。更值得一說的是,以色列特別注重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盡最大努力保證他的利用效率,以色列細化每一個用水步驟,將其分為水資源調配、輸配水、田間灌溉水、作物吸收4個環節,并將這些組成一個完整的灌溉系統,每個步驟都有計算機來精確計算調配。他們奮斗的目標可用讓每一滴水都充分涌流來概括。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用跨流域調水來解決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合理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不能逆轉趨勢,只能想辦法讓趨勢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作為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正確的評估工程的成本和風險,規避設計錯誤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二、環境問題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我們應遵循可持續發展戰,在挖掘節水潛力的前提下切實提高調出區和調入去的水資源承載能力。
三、受水區不能盲目依賴外來調水,應盡力發展自身節水工程。從提高人的節水意識出發,進而提高節水科技水平,建立一套完善的節水、調水系統(可參照以色列節水工程)
四、由大范圍、長距離調水向小范圍、短距離調水的方式轉變。調水工程應從地域范圍、成本、自然環境等角度充分考慮,而小范圍調水所受到的自然阻力較小,調水成本相對較低。當然,具體方法也得視情況而定。
五、避免水資源的再污染。水質較差、水污染嚴重的地區不應該接受調水。應做到“先治污,后調水;先節流,后通水”。
六、應充分考慮調水量,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則。統籌兼顧,合理調配,在不損害調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滿足其他地區需水量。
跨流域調水的優缺點都十分突出。實施此項目是在形勢逼迫下的無奈之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資源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缺水,已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缺水,已經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瓶頸”。
我國從古代的京杭大運河、靈渠等,到近代的江水北調、引灤入津工程,無不體現著跨流域調水與自然人文的完美融合。我國從戰國時就開始建設自己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為維護溝通全國這一龐大的水網,我們古代先民采用了多種多樣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措施,可以說,我國是一個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傳統古國。遵循這一傳統宗旨,我國新提出建設南水北調這一跨世紀工程。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東西部大致有十年的差距。經濟高速發展,使原本水資源就較少的北部地區更加“貧瘠”。所以,現在不得不采用跨流域調水的方式,實行“資源再分配”。從辯證法的思維看待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們認識和解決南水北調中存在漏洞的關鍵。
南水北調工程是目前為止解決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總量與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最快捷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講,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功不可沒,此工程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但是我國應堅持在實行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海水淡化、污水凈化等工程,來彌補此工程的不足。我國現在主要應考慮怎樣減輕跨流域調水工程對我國環境的巨大危害。我認為我國調水工程應由大范圍、長距離調水向小范圍、短距離調水的方式轉變。我國跨流域調水之所以造成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因為調水的距離較長。如果能在短距離內調水,勢必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污染。但這個設想只適用于南、北地區水資源較豐富但分布不均勻的地區。解決水資源不夠用問題,還得從人們的節水意識開始做起。浪費水資源問題在我國表現的尤為嚴重,工程廢水排放、人們生活垃圾污染水體等加重了水資源緊缺問題,治水還得治本,國家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是應首先解決的問題。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都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還世間一片藍天,建和諧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