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莊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楊玉生
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是治國理政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打造具有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國有企業家隊伍,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了“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 的干部要求。以總書記的指示為導向,應著力圍繞“有理想、有胸懷、有擔當、有激情、有韌性、有業績”的“六有”標準,打造國有企業家隊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開篇就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誓言和情懷。作為國有企業家,同樣應有偉大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經濟發展政策、法規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國有企業家必須能夠正確理解國內外宏觀政治和經濟形勢,對行業或相關領域有深刻的洞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在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實踐,緊緊把握國企改革發展的風向標,帶領企業緊隨發展大勢,順勢而為,取得成功。“思路決定出路”,國有企業家需要邏輯思維清晰,善于抓住發展大勢中的主要方向,適度超前引領但不冒進,根據企業自身實際及時調整航向,始終站在經濟發展的前沿。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國有企業要發展,關鍵就是領導班子團隊建設。國有企業家要想帶好團隊,必須胸懷寬廣。有胸懷才會有境界,有境界才會有世界,才能凝聚團隊力量。所以,國有企業家不僅要有理想,要有遠大的抱負,還要有大局觀,凡事以企業利益為重,不計較小團體和個人的得失。
有胸懷的國有企業家,才會欣賞團隊成員的長處,包容他人的短處,把功勞歸功于下屬;有胸懷的國有企業家,才能真誠地對待和幫助別人,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將過失攬在自己身上。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等,都是具有遠大抱負和寬廣胸懷的企業家,在他們身邊聚集著各有所長的高管人員,團隊的凝聚力特別強,這也是他們企業成功發展最關鍵的力量。
我國國有企業的中國特色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家的特質就是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和政策導向,這是國有企業家必須有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擔當就是責任,好干部必須有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幟鮮明,敢于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越是如此,國有企業家越要勇于擔當、敢于爭先,大膽探索和實踐。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對國有企業家合格與否的最重要判斷。在其位謀其政、干其事求其效,每一位國有企業家,都必須在政治上忠于黨和國家,事業上忠于企業,積極主動作為,在改革發展中勇于挑大梁,把建設受社會尊重、讓員工自豪的國有企業,為經濟發展作貢獻視為自己最大的責任,以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爭做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時代先鋒。
“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激情是創業的力量源泉。中國最成功的“BAT”3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李彥宏、馬云、馬化騰,均在不同場合表達過激情對于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馬云說過,自己并不懂技術,甚至對電腦使用都不精通,靠的就是自己對科技發展的準確判斷和源源不斷的創業激情,帶領“十八羅漢”,創造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淘寶。他的激情,至今感染著無數創業者。
對于國有企業家來說,同樣要熱愛自己的企業、行業,時刻保有創新發展的激情,帶領團隊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把事業的成功作為自己和團隊最大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工作,勇于奉獻、追求卓越。這樣的國有企業,才會保有改革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才會有光明和遠大的未來。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有的企業倒下了,有的企業穿過驚濤駭浪、發展壯大,甚至走出國門、立足世界。究其原因,是在困難面前有沒有攻堅克難的決心和辦法,有沒有不服輸的韌性。
有人說,困難考驗企業家的智慧和韌性,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考驗企業家的定力。任正非44歲時被騙200萬元,處于艱辛困境的他依然勇往直前,創立了華為公司,靠的是他的韌性。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歷經風雨,無論是踏入非洲市場開發,還是去歐洲市場競爭,甚至在美國市場“奪食”面臨被封殺困境,都沒有阻礙華為的發展。如今,華為成為世界通訊行業的老大,其狼性文化為人稱道。我們理解,狼性就是一種韌性,永不停歇、永不服輸,才能渡過艱難危機。因此,國有企業家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思想上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敢想敢干、鍥而不舍;同時,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積極尋找各種解決之道,直至戰勝困難、取得成果。
6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萬華煙臺工業園視察時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希望大家再接再厲,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向前!”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需要的是堅韌不拔的信心和意志,需要的是國有企業家的韌性。
“德能勤績”是黨選拔干部的主要標準,落腳點就是以成績說話。工作干得好還是壞、成效怎樣,要以企業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來衡量。國有企業家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能力,組建有凝聚力、戰斗力、學習型、創新型的團隊,取得超越同行、公司期望的業績,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作出貢獻,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國有企業家,要樹立以企業發展為榮、以企業衰敗為恥的思想,將人生的價值與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做出看得見、講得出、摸得著的業績,把國有企業建設成行業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命脈。國有企業家要準確把握國有企業“三位一體”的本質屬性,正確處理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經營管理好國有資產,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良好的業績詮釋國有企業家的新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國有企業家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帶頭人,也是多重責任的“第一責任人”,政治上要求更高,能力上要求更強。要健全國有企業家激勵與約束、信任與監督的制度體系,給予國有企業家充分的信任,政治上愛護、思想上關懷、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創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讓他們安心創業、踏實做事。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快推進全省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新形勢下,以“六有”標準打造適應發展潮流的國有企業家隊伍,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助力,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提供人才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