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遙
(山東大學(威海)圖書館,山東威海 264209)
經過統計與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曾于2013年6月發布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位于榜單前十名的均是古今中外文學經典名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盡數在列,其中《紅樓夢》位居榜首。該榜單一經發布即引起多方熱議和思考,文學經典閱讀邊緣化問題引發人們普遍關注。推廣經典閱讀,弘揚優秀文化,是圖書館的光榮職責。影視與文學互相依存,關系密切又彼此相通,文學經典的影視演繹是傳播經典、推動文學經典閱讀的有效途徑。
讀者閱讀取向影響文學經典閱讀,主要表現在:①功利性閱讀:很多讀者的閱讀呈現出講究實效、注重功利的特點。專業書籍、計算機、英語、考研、公務員及各種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成為借閱熱門,文學經典遭遇冷落。②娛樂性閱讀:受網絡閱讀、手機閱讀等各種新興閱讀方式強烈沖擊,許多人沉湎于“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以休閑娛樂為主,力求簡單輕松,導致對知識的不求甚解。而文學經典非精讀不能領略其精髓,需要讀者投入精力,凝聚專注力,娛樂性閱讀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文學經典閱讀造成不良影響。③盲目性閱讀:在豐富而便捷的信息時代,讀者獲取信息資源更加方便,但選擇卻成了難題。很多讀者面對著繁富的文獻資源,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雖然有強烈的閱讀愿望,但不知如何選擇,閱讀存在盲目性。
另外,讀者閱讀興趣也會影響閱讀選擇。受各種外在和內在因素的影響,每位讀者閱讀興趣各有不同,有些讀者往往忽略了對文學經典的閱讀。
文學經典是經時間積淀、歷代讀者的審驗而流傳下來的、具有持久影響力和跨時空穿透力的作品[1]。文學經典所具有的藝術高度和深刻內涵,以及作品本身所凝聚的作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智慧,是對讀者閱讀能力的挑戰。文學經典自身高度和難度是導致其“陽春白雪,和者必寡”的重要原因。《紅樓夢》讓人“死活讀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書中人物繁多,讀者難以厘清復雜的人物關系。一般讀者要讀得進去,讀得明白,是有一定難度的。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閱讀難度會更大。有讀者反映,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讀起來晦澀難懂。究其原因,一是書中人物人名過長,同一個人物,此時稱名,彼時又稱姓,造成混亂感;二是作品反映的時代久遠,代入感不強;三是讀者年齡較小,閱歷較淺,不能很好地理解主題思想。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以及翻譯水平等原因,都會妨礙讀者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順暢閱讀。
圖書館歷來重視推廣文學經典閱讀,注意創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讀者閱讀行為指導。但在實際工作中,圖書館極易采取先入為主、導師式的姿態介入讀者閱讀,缺乏對讀者需求的深入調研,未能全面把握讀者喜歡的閱讀推廣形式。雖然閱讀推廣活動做得風生水起,但實效性并不強。沈陽理工大學圖書館在讀書月活動期間舉辦的系列講座并沒有很好地吸引讀者,而征文、影視放映等活動卻得到了讀者的踴躍參加。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舉辦的影視賞析活動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圖書館只有立足讀者需求,科學設計規劃,才能確保文學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實效性、創造性和科學性。
(1)文學作品為影視提供了創作素材。文學是影視的創作源泉,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在影視發展史上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據粗略估算,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達到了影片總數的40%左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數量也同樣相當驚人[2]。在影視劇發展史上,國內外許多文學經典都曾被改編成為影視作品,而且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都可成為影視作品的資源。如,電影《一個和八個》改編于郭小川的同名長詩,《黃土地》則根據柯靈散文《空谷回聲》改編而成,改編自小說與戲劇的影視作品更是不可勝數。
(2)影視與文學的內涵本質有異曲同工之處。文學即“人學”,其基本涵義有三個方面:文學的表現對象主要是人;文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人;文學是人的自我認識,是人類用來反照自身的鏡子[3]。影視藝術以生動可感的形式再現了外在的社會生活和人內在的精神世界。但這種“再現”并非機械地復制,而是凝聚了創作主體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受,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文學與影視表現形式不同,但內涵本質是相同的,都以“人”為關照對象,以人文關懷為終極目標。
(3)影視繼承了文學表現復雜社會生活的手段。首先,影視作品借鑒了文學作品順敘、倒敘、插敘、平行敘事和交叉敘事等敘事方式。其次,在描寫方法上借鑒并運用了文學的虛構、白描、渲染、烘托、夸張、象征等手法。再次,影視語言是對生活語言的提煉,講求語言的個性化,從中可領略到文學語言的魅力[4]。最后,影視向文學的現代派作品學習了諸如意識流等創新技巧,影視作品中的“意識流”技巧深受意識流小說的影響,注重人物心理活動,有助于深化主題,擴大劇情含量,給觀眾留下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影視作品中有濃厚的文學因素,它從文學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一部影視作品或多或少都烙有文學的印跡。影視與文學聯系密切且彼此相通,這是影視演繹推動文學經典閱讀的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此項舉措將無從談起。
影視藝術是在各種已有藝術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它兼有文學、戲劇、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建筑等藝術因素。影視汲取了諸種藝術元素,并通過技術手段將它們有機融合,呈現給觀眾,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例如,由長篇小說《飄》改編而成的美國影片《亂世佳人》,曾榮獲八項奧斯卡大獎。影片畫面美輪美奐,語言富有個性,人物形象鮮明,劇情迂回曲折,音樂優美,氣勢恢宏……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和感嘆,這部影片是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的典范。影視藝術聲畫兼備、時空同構的綜合特性使影視作品產生了深刻、豐富的內涵和生動、形象的視聽效果,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滿足了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文學經典的影視演繹,使讀者暫時擺脫了沉悶、繁冗的文本閱讀,在欣賞過程中孕育出閱讀文學經典原著的熱情和愿望,進而促進文本傳播和學術研究。
文學的“觸電”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說的大量閱讀。喬治·布魯斯東做過分析:“《大衛·科波菲爾》在克利夫蘭的影院公映時,借閱小說的人數陡增,當地公共圖書館不得不添購了132冊;《大地》的首映使小說銷量突然提高到每周3000冊;《呼嘯山莊》拍成電影后,小說銷量超過了它出版以來92年內的銷量。杰里·華德用更精確的數字證實了這種情況,他指出,《呼嘯山莊》公映后,小說的普及本售出了70萬冊;各種版本的《傲慢與偏見》達到33萬余冊;《桃源艷跡》售出了140萬冊。1956年,在映出《莫比·狄克》和《戰爭與和平》的同時配合出售原著,也是這種趨勢的繼續。”[5]《第四十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文學作品,都是在同名電影播出以后,才逐漸被中國讀者熟知和喜愛。
中國也一樣。莫言、蘇童、余華是中國當代作家走向世界的先軀,他們的作品分別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均獲國際大獎。莫言尤為矚目,莫言曾說,如果沒有電影《紅高粱》的成功,他的作品就不會有今天的知名度[6]。電視劇《圍城》在推出之前,同名小說《圍城》原本只是“小眾”圖書。電視劇成功播出以后,小說《圍城》迅速進入大眾視野,歷經數十年暢銷不衰。當一部影視作品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人們就有了更強烈的了解、對比原著的愿望,從而重返文學,對文學經典產生閱讀興趣。大量事實證明,影視演繹切實推動了文學經典閱讀。
文學經典閱讀現狀令人憂慮,隨著視覺時代的到來,文學經典傳統閱讀的式微態勢不可阻擋。借助影視手段,文學經典的延續是可以企及的[7]。文學經典的影視演繹客觀上能喚起大眾閱讀原著的熱情,一定程度上可實現文學經典的重生。為實現這個目標,圖書館可采取以下工作思路:
影視展播是圖書館基于影視演繹推動文學經典閱讀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南京理工大學等圖書館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結果好評如潮。根據文學經典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質量良莠不齊,觀眾評價也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例如,根據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就有多個不同版本,僅《紅樓夢》就有電影、電視劇,越劇、話劇等表現形式。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曼斯菲爾德莊園》,迄今為止已被改編成兩個電影版本,一個電視劇版本;根據文學名著《簡·愛》改編的電影至今已有19個版本;據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編的電影目前也有4個版本;《茶花女》和《巴黎圣母院》的改編則多達23次。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都有許多失敗或者成功的例子,不同版本之間都有明顯差異。鑒于此,圖書館要始終堅持以傳遞正能量、積極引導、正確導向、非惡搞為原則,以人文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為準繩,甄別、選擇適合讀者的影視作品,最大限度滿足讀者欣賞需求,提高讀者欣賞品位,這是圖書館在影視展播環節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影視批評又稱影視評論,是影視欣賞者對影視作品和影視現象進行藝術分析和審美評價的審美思維和審美實踐活動,是聯結影視觀眾與影視創作者的橋梁。影視批評是揭示影視藝術美與缺點的科學,高水平的影視批評應以藝術感受為前提,從理性高度對影視作品作出較為客觀全面的闡釋,從而引導觀眾更好地欣賞影視作品。影片《黃土地》曾獲國內外多項大獎,但在上映之初并不被觀眾認可,許多觀眾對其突破傳統的表現方式表示不解。后來一系列影視評論對其進行了闡釋和說明,才使影片逐漸為觀眾接受和喜愛。影視批評征文就是鼓勵讀者通過撰寫影視評論,從不同角度對影視藝術特色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通過對影視作品的研究和思考,激發起讀者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進而引導他們回歸原著、閱讀經典。為調動讀者的積極性,圖書館可定期舉辦影視批評有獎征文活動,邀請有關專業人士負責評獎,為讀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品,展出獲獎作品,通過宣傳擴大影響,以鼓勵更多讀者的參與熱情。
許多影視劇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相距較遠,其中的人物、事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很大差距,這就使得讀者在欣賞作品和領會其精神內涵時,難免會出現各種障礙。欣賞高質量的影視作品,需要讀者具有與之相比肩的高水平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積淀。藝術和文化素養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讀者自身長期的積累和學習,也需要經過專業人員相應的培訓和指導,才能逐漸形成。因此,圖書館可以常年舉辦影視導讀講座,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擔任主講人,用各種方法、從多個側面幫助大學生深層解讀影視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特色。例如,結合電視劇《紅樓夢》的欣賞,開設《紅樓夢》研究專題,可以是厘清人物關系,也可以就人物命運、性格特點、故事情節、詩詞藝術、風俗趣談、服飾鑒賞等方面為讀者做細致的分析與講解,在引導讀者輕松欣賞劇作的同時,更好地領會其文化特質和藝術精髓,進而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為順利切入原著做準備。
文學經典浩如煙海,改編成影視劇的不計其數。圖書館面對的是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讀者,很多讀者對于文學經典的影視演繹狀況不甚了解。因此,圖書館在文學經典閱讀推廣中,要努力做好影視作品推薦和宣傳工作,借助影視傳播文學經典,引領經典閱讀。一方面,相關圖書館員要注意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通過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為觀眾選擇、推薦精良的影視作品;另一方面,主動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他們更為厚重的專業背景和在長期教學科研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可以為圖書館提供借鑒與參考。需要注意的是,影視作品推薦要有推薦者簡介,需要說明推薦理由,而且要注明與影視相對應的文學作品,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宣傳渠道予以發布,以饗讀者。
文學經典的影視演繹對推動文學經典閱讀起輔助作用,而不是替代。影視是激發讀者閱讀文學經典的一個有效途徑,其目的是通過影視欣賞幫助讀者初步了解原著,產生共鳴,最終鼓勵、激發起讀者重新回到原著、熱愛經典、閱讀經典的熱情。圖書館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分清主次,實現文學經典閱讀推廣的初衷。本末倒置不可取,這是需要注意的。
閱讀推廣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即可成就,而是需要常年的堅持和努力。因此,圖書館要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在影視展播方面,圖書館應常年展出優秀影視作品,充分發揮影視作品在文學經典閱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影視導讀講座、影視批評征文與影視作品推薦也要常年堅持舉辦,不做應景文章,不敷衍了事,只有常抓不懈,踏實推進,才能收效顯著。
閱讀推廣要結合本館館藏展開,推薦的必須是本館藏書,否則就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在推薦之前要檢索本館藏書目錄,盡快把沒入館藏的新書補齊,也可邊推廣邊補充[8]。因此,在閱讀推廣中圍繞優秀影視作品組織信息資源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在資源建設過程中,采訪館員要注重對出版社以及名家名著的把握,外國文學經典的收集還要注重作品譯者,如林少華先生翻譯的村上春樹作品收獲好評;與其他翻譯者相比,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很有權威。
讀者素質在不斷提高,這就需要高水平的讀者服務與之相匹配,高水平的服務需要高素質的圖書館員來擔當。面對機遇與挑戰,圖書館員提高自身能力成為當務之急。圖書館員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充分發揮在文學經典閱讀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而不是一味被動地依賴外力的支持與幫助。要重視學科館員,特別是影視文學專業學科館員的作用,在工作中把握主動權,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檔次。
文學經典是人類的藝術寶藏,圖書館有責任將其傳承和發揚,使經典得以源遠流長,人類心靈得以滋養。影視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魅力,拓寬了文學經典的生存維度,擴大了文學經典的傳播。圖書館有責任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探索基于影視演繹推動文學經典閱讀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解決新矛盾、新問題。通過影視演繹一定可以實現讀者與文學經典不期而遇的心靈邂逅,最終回歸文學經典閱讀,這就是我們的期待。